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09的文章

巴菲特的投資理論

: 巴菲特的成功秘訣是低點時買進-長期持有 : 同時除非不看看好產業前景或是股價被過度高估..否則幾乎鮮少有賣出 : 然後選擇的標的都是具有"品牌無可取代性"的公司 : 以台灣產業幾乎都是電子產業為主 就很難達成上述幾項 : 股價被過分炒作是習以為常..電子東西比的是技術~別人有新技術就贏了 有"品牌無可取代性"的公司 就可以躺著爽爽賺了嗎?並不是 可口可樂即使是市場霸主 每年還是要投入無數預算打廣告 P&G即使是民生必需品霸主 每年還是要研發無數種新產品(同時打廣告) GEICO靠的是比同業低的價格加上謹慎的核保機制 (保險算是最沒辦法差異化的產業之一 因為你就算研發出新類型的保單 內容也不會有專利權 XDDDD) 領先企業一樣要花功夫要維持市場地位 科技業的可能是技術與創新 傳產業的可能是品質與價格(所以很多科技業都已經傳產化了) 品牌公司則是得靠行銷與通路....(當然產品一樣要有品質) : 再者..因為要從低點買入~因此巴菲特閱讀財務報表的能力非常的驚人 : 有點會計概念的人都知道其實三大報表搬來搬去掩飾虧損增加獲利並不稀奇 : 一般人頂多只會看看預估收益EPS之類的..根本很難去發現報表隱性的東西 看連續幾年的應該可以部份cover掉這個缺點 巴菲特要求的是公司獲利的"連續性" 至於台股有沒有獲利有連續性的公司 (連賺n年 股東權益報酬率夠高 有足夠現金流量) 我想還不少 : 另外~巴菲特的投資成績雖然驚人~但那是因為他目前的資產夠大~足以讓他 : 選擇"買進-長期持有"的策略~如果你資產頂多100萬出頭..每年不翻個1倍 : 其實根本很難支撐你耗費龐大心力在台股這個相當淺碟的市場 : 人家1E賺個25%就吃好久了..1M翻個50%相對之下仍然難以為繼.. 巴菲特除了少數幾檔(長期賺錢的)企業之外 他也不是純用buy&hold策略 這個看波克夏的持股明細就很清楚 另外本小跟投資策略好像沒什麼關係 或許真的有些策略本大就沒辦法玩 像當沖大概幾千萬就會碰到cap 但逢低買進會受本大小影響嗎? 沒錢的時候到底應該老實賺錢累積資本 還是去找那種一年賺n百%的策略 撈個幾年就閃? 我個人傾向前者

台股多頭統計

圖片
期間為目視主觀判斷 不要太在意 知道個大概就好 ------------期間 -------------------- 指數 ----------漲幅-------GDP成長率 1973/12 - 1975/06 --188.74 -> 429.02 ----127% 1976/10 - 1978/10 --257.55 -> 688.52 ----167% 1982/08 - 1984/05 --421.43 -> 969.25 ----130% 1985/07 - 1987/10 --636.02 -> 4796.73 ---654% -- 1977-1986年平均8.8% 1987/12 - 1988/09 -2241.25 -> 8813.75 ---293% 1989/01 - 1990/02 -4645.98 -> 12682.41 --173% 1990/10 - 1991/05 -2485.25 -> 6365.61 ---161% 1993/01 - 1994/10 -3098.33 -> 7228.33 ---133% 1995/08 - 1997/08 -4474.32 -> 10256.10 --129% -- 1987-1996年平均7.6% 1999/02 - 2000/02 -5422.66 -> 10393.59 --90% 2001/09 - 2002/04 -3411.68 -> 6484.93 ---90% 2002/10 - 2004/03 -3845.76 -> 7135.00 --85% 2004/08 - 2007/10 -5255.06 -> 9859.65 --87% -- 1997-2006年平均4.4% 2008/11 - 目前 ----- 3955.43 -> 7477.30 -- 89% -- 2007-2008年平均2.8% 2009年應該是負值 表面上看來 目前的漲幅遠遠不及平均數 不過要注意早些年的台灣經濟 仍處於高度成長期 至於目前嘛.... 最近好消息很多(就跟去年底的時候壞消息很多一樣) 和大陸的關係和緩 "也許&qu

統計與技術分析

: 股價、棉花、與尼羅河密碼這本書的作者Benoit Mandelbrot在數學界很有名 : 碎形理論的提出者 : 整本書大概的架構 可以分成三部份 : 第一部份是他個人的學習及學術成長背景 : 第二部份是對正統金融理論及隨機漫步理論的形成背景與理論概構 : 作一個全面性的解析, 最後並針對理論的概構提出他的質疑 : 第三部份是用他自己發表的碎形理論, 對金融巿場價格的變動 : 做一個嘗試性的探討 : 看完《漫步華爾街》吐槽別人 : 再看看這本書吐槽所謂的學院派 : 還蠻有趣的, 不過這本書不是教人賺錢的著作 : 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找 尼羅河這本書針對統計的批判 主要集中在市場波動非高斯分配 而是肥尾分配 (用常態分配去估計風險 結果就是在巨大波動中滅頂 ex:LTCM) 尼羅河另外補充說市場波動具有碎型性質(大尺度的波動會近似於小尺度) 非單純隨機漫步 我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未來仍可能會發生巨大波動 但是不知道時間 也不知道幅度 考慮風控的時候千萬別忘記上面這些話 另外推黑天鵝效應 整本書充滿了對學術主流派的吐嘈 也沒有教人怎麼賺錢 不過裡面有個簡單的風控提議 1.大部分資金放在極端安全的資產 ex:國庫券 <-現在真的安全嗎? 2.少部份放在會暴露在正面黑天鵝效應 但高風險的資產類別 ex:創投 op買權  btw 尼羅河和黑天鵝兩本書的作者是好友 == 簡單講幾個技術分析可能會碰上的問題: 1.支撐壓力(前高前低 均線 指標 k線型態 黃金分割 甘式角等): 出現折返時 要出現多大的折返 才可以將這個支壓視為有效?0.5%?1%?5%?10%? 非支撐壓力區的折返走勢 和支撐壓力區出現的折返走勢有什麼差別? (既然那邊沒有支撐壓力 為什麼會折返?隨機? 那為什麼支壓區及其附近的折返 會被一般人視為非隨機? 特別是在槓龜率這麼高的狀況下)  2.箱型理論: 預測隔日走勢的時候 只要設定一個夠大的區間(ex:+3%~-3%) 就可以確保自己大部分時候是對的 (以3%來說應該超過總波動分配的70%) 台股如果把區間設定為+7%~-7% 準確率會高達100% 3.時間轉折:費氏數列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 看小時 看日 看週 正負誤差3 看起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