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08的文章

投資封神榜》墨比爾斯

投資封神榜》墨比爾斯 人氣比巴菲特還旺 【經濟日報╱記者 劉道捷】 當代投資大師中,號稱股神的巴菲特名氣最大、鈔票最多,但是,說到在投資人心目中的人氣,巴菲特遠遠不如一位頭皮上牛山濯濯、頭皮下智慧如海的大師。 這位大師就是大家尊稱「新興市場教父」、長相酷似已故光頭影帝、電影「國王與我」男主角尤伯連納的馬克.墨比爾斯(Joseph Benhard Mark Mobius)。 妙的是,早年他念大學時,主修的竟然是藝術,學過表演,上過舞台,立志將來要當戲劇導演和電視導播。不料後來不知道是機緣湊巧還是不巧,他沒有走上舞台,也沒有踏進電視攝影棚,反而一頭(當然是光頭)闖進遠東,在股市投資天地裡開拓燦爛的事業生涯,成就崇高的名聲。 可惜的是,演藝界因此少了一位影帝、大導演,否則的話,「國王與我」大概也不會由尤伯連納主演,光頭影帝也應該換人做才對。 台灣的資深投資人對他應該相當有印象,因為他當過台灣第一家、也是台灣最大投信公司國際投信的總經理。投資新鮮人對他應該也有印象,新興市場的投資人對他應該是印象深刻,因為他「新興市場教父」的威名遠播,投資人如果想投資新興股市,找他主持的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大概就八九不離十了。 墨比爾斯有這麼非凡的成就,背後一定有非凡的人格特質支持,他與眾不同的深厚智慧就起源於他多元的文化背景與好奇的個性。墨比爾斯1936年8月17日生於紐約超大市鎮(Hempstead),父親是德國哈爾(Halle)人,在往返德國與美國之間的輪船上當廚師,後來乾脆下船當美國人,1929年娶了波多黎各籍的女子,也就是墨比爾斯的母親。 墨比爾斯從小生活在充滿美國人、德國人與西班牙後裔文化綜合而成的環境裡,接觸不同的飲食、語言與文化,讓他的世界比一般小孩更寬廣、更多元,讓他對世界充滿好奇,總是追著身邊的人打破沙鍋問到底,也為他後來到新興市場發掘投資價值的生涯寫下伏筆。 1941年珍珠港事變爆發,美國正式對德國與日本宣戰,墨比爾斯一家身為德裔美國人,自然成為美國聯邦政府探員監視的對象。 1942年6月,一位穿黑西裝、載著帽子和墨鏡的男子來到他家門前,向正在院子裡玩耍的他打聽他父親和德國人的消息。積極進取又好奇的他卻反過來問對方一大堆問題,打聽對方的來意與身分,嚇退了這位可疑男子。 不過,這種個性也讓他吃足苦頭,因為他總是纏著兩位哥哥問問題,處在青春期的哥哥覺得厭煩,不願意陪他玩,反

Buy American. I am.

美國和海外的金融市場一團糟,金融問題已殃及經濟。短期內,失業率將上揚,商業景氣 轉弱,報紙頭條仍會怵目驚心。所以,我已不斷買進美股,是用自己的帳戶。以前除美國 公債外,我沒有別的投資。(這不包括我在波克夏公司的持股,那已預定捐出來做公益。 )如果價錢仍具吸引力,我波克夏以外的資產很快會全部轉成美股。 為什麼?有個簡單的買進規則:別人貪婪時應恐懼,別人恐懼時應貪婪。現在瀰漫的是恐 懼感,即使投資老手也逃不過。投資人提防借貸比率過高或競爭力弱的企業是對的,但對 許多體質健全公司的長期展望憂心忡忡卻沒道理。這些企業的獲利偶爾會打嗝,但多數大 公司會在五年、十年或二十年後締造新的獲利紀錄。 有一點要說清楚:我無法預測股市的短期走勢,不知一個月或一年後股價會漲或跌。然而 ,行情可能在市場信心轉強或經濟改觀前就走高,也許漲幅可觀。你若要等知更鳥啼鳴, 春天可能已結束。 來談一點歷史:大蕭條期間,道瓊指數在1932年7月8日跌到41點的谷底。但經濟持續惡化 到羅斯福1933年3月就任總統時。不過在此之前,股市已勁揚30%。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初 期,美國在歐洲及太平洋戰事皆不利,但股市在1942年4月觸底,比盟軍時來運轉早得多 。再者,1980年代初,買股好時機是通膨肆虐而經濟重挫之時。簡言之,壞消息是投資人 最好的朋友,讓你可用低價投資一小塊美國的未來。 長期來說,股市新聞會變好。在20世紀,美國歷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和其他代價慘重的軍事 衝突,以及大蕭條、十幾次衰退和金融恐慌,還有幾次石油危機、一波大流感,及總統丟 人現眼後辭職下台。但道瓊指數照樣從66點漲至11,497點。 你可能以為,20世紀漲幅這麼大,幾乎不可能賠錢,但就是有些人虧錢。這些倒楣人只在 覺得放心時買股票,一瞥見令人不安的新聞就賣出。今天,手中持有現金及約當現金的人 覺得心安,其實不該如此。他們選擇了可怕的長期資產,幾乎不生財且注定會貶值。沒錯 ,政府為緩解危機而採行的政策勢必引發通膨,進而加速現金帳戶的實際價值下滑。 股票未來十年的表現勢必勝過現金。現在緊抱現金的投資人,是賭他們稍後可算準時機再 進場買進。在等待好消息時,他們忽視冰上曲棍球巨星葛瑞斯基(Wayne Gretzky)的建 言:「溜冰時要滑向曲棍球餅預料會到的地方,而不是現在的位置。」 我不喜歡對股市發表意見,容我再次強調,我不知市場短期走向。然而

How to Minimize Investment Returns

假設所有美國企業都是被龐大的「既得利益」(Gotrocks)家族所擁有(這裡指的就是廣大投資人),長久以來家族成員彼此之間和樂融融,且隨著企業成長,擁有財產總值也越來越多。然而這時,想分一杯羹的人卻陸續出現了,他們披著羊皮,口若懸河地開始提供服務。 首先跳出來的是「券商幫手」(Broker-Helpers)。他們開始說服家族成員用技倆擊敗他們的親戚(以特定價格買下其他投資人手上股票,然後以特定價格轉手出售)。幫手的動機就是爲了賺取佣金。以整體來說,該家族還是擁有整個美國企業,這項交易只是重新調整成員之間的持股比例,但家族總體所得卻降低了,因為每年投資利潤還必須扣掉付給「券商幫手」的交易成本支出。(當然,券商幫手並不會告知「交易越頻繁、獲利就越少」的事實,因為唯有增加交易量,才能增加券商的獲利) 很快的,家族成員發現在這項「兄弟鬩牆」遊戲中券商的表現不佳。他們推測可能是不會選股的關係。於是新幫手:「經理人」,打著專業的名號出現了!他們告訴家族成員「光靠自己是無法戰勝其他親戚的!」,家族成員於是僱用經理人來執行交易。只不過,經理人卻是利用增大交易量、並和券商幫忙者一起合作來獲利。這時,原本大餅中很大一部分,都跑進券商和經理人這兩類幫手的荷包裡頭了。 家族成員日益不滿,因為身為出資者的他們,都已經委託基金經理人來幫忙了,可是財務狀況卻愈來愈糟糕。他們推測最大的原因出在於:自己可能沒有挑選好基金經理人的能力。 此時,所謂的「財務規劃師」和「投顧機構」跳出來了,指導既得利益家族來挑選適合的基金。看到這裡,或許會有聰明的投資人會質疑:這個家族既不懂得挑選合適股票、也不懂得找選股高手,他們又如何能期待找到合適的顧問呢?既然既得利益家族還沒想到這個問題,他們的顧問幫手當然不會主動提及。 既得利益家族現在供養了三種昂貴的幫手,但結果卻是每況愈下。就在萬念俱灰之際,第四種幫手出現了:「亢奮型幫手」(hyper-Helpers),他們像家族成員解釋:現有的幫手們(經紀人、基金經理人、投資顧問)因為沒有足夠的激勵,因此都沒能發揮十足的戰鬥力,只要家族成員能大方與亢奮型幫手分享獲利(當然還是要付高額的固定費用),就能戰勝其他親戚。他們的真面目其實是基金經理人幫手,只是換了另一套衣服,上頭繡著一些性感美名,如「避險基金」(hedge fund)或「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fund),除

Mr. Buffett on the Stock Market

圖片
本文取材自財富雜誌於1999年中刊登巴菲特的文章,其中巴菲特警告投資人注意科技泡沫,並預言在可預見的未來股市的投資報酬率頂多能維持個位數。 不論是在公開的演講、每年寫給股東的信或是股東會,巴菲特幾乎很少公開談論股市的走勢,不過在最近幾個場合,巴菲特卻罕見地提及這方面的問題,相當有創意地分析股市的未來,財富雜誌的記者陸米思小姐碰巧在其中一個私人朋友的聚會,同時她也看了另一個巴菲特公開演講的錄影帶,之後她將這些巴菲特的即席演講內容過濾整理後,交給他本人過目略微增刪後對外發表。 以下是其主要內容: 股市投資人最近的期望可能有點過高,讓我來解釋理由,當然這不免讓我碰觸到股市這敏感的話題,不過要說明一點我並不是要預測它下一步怎麼走,在波克夏我們通常只專注在分析個別公司的價值,很少去管整個股市的高低,至於要預測股市下禮拜、下個月或是明年會怎樣,那更是不敢想。實際上股市通常會有好長一段時間偏離其實際的價值,雖然總有一天一切還是會回歸基本面。所以接下來我要講的,如果正確的話,將會與所有美國投資人未來的投資績效大大有關。 首先讓我們定義何謂投資,其實它的定義很簡單但卻常為人們所遺忘,那就是現在先投入一筆錢,未來一段時間後在拿回更多的一筆錢,當然還要先扣除期間的通貨膨脹。 現在就讓我們回到34年前,你會發現前17年與後17年有著神奇般的巧合與對比,看看當時股市的狀況 道瓊工業指數 1964年12.31 874.12點 1981年12.31 875.00點 即使是像我這種很有耐心、注重長期投資的人也看得出,頭十七年間指數沒什麼變動!!然而同一期間實際的經濟社會卻起了很大的變化,美國的GDP成長了370%,財富雜誌前五百大的銷售額(當然組成公司會有變動)成長近六倍,但奇怪的是道瓊工業指數竟待在原地踏步。 為了要搞清楚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必須先看看影響投資結果的兩項重要變數-利率與獲利: 利率之於投資就好比地心引力之於物體,比率越高,向下牽引的力量也越大,任何的投資都必須先與無風險的政府公債作比較,投資政府公債的報酬,即殖利率的高低,會連帶影響到其他投資的價值,債券投資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其價格會隨著殖利率的波動而作反向變化,至於其他的投資工具,如股票與房地產等,則由於還有其他變數,影響不會那麼地明顯,但它仍像是地心引力般無所不在。 在19

You Pay A Very High Price In The Stock Market

You Pay A Very High Price In The Stock Market For A Cheery Consensus Warren Buffett, 08.06.79, 06:00 AM EDT The legendary value investor writes why now is the time to buy. Pension-fund managers continue to make investment decisions with their eyes firmly fixed on the rearview mirror. This generals-fighting-the-last-war approach has proven costly in the past and will likely prove equally costly this time around. Stocks now sell at levels that should produce long-term returns far superior to bonds. Yet pensions managers, usually encouraged by corporate sponsors they must necessarily please ("whose bread I eat, his song I sing"), are pouring funds in record proportions into bonds. Meanwhile, orders for stocks are being placed with an eyedropper. Parkinson--of Parkinson's law fame--might conclude that the enthusiasm of professionals for stocks varies proportionately with the recent pleasure derived from ownership. This always was the way John Q. Public was expected to behave.

獵殺熱錢

自己的書摘- *彈性與規模: 價格下跌,刺激新的需求,高彈性意味單位產出的增加量大於價格的下跌量, 因此價格雖下跌,總營收仍然增加,事業仍然成長。 定位: 1.巨無霸市場 2.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3.運用不公平競爭優勢的事業模式 ex:中國的影像晶片市場,低價晶片+盜版光碟 *歷史: 在亞洲,不過是工業革命的電影重演一次,只要找到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和公司, 然後放進工業革命的演進時間表中,就能找出值得投資的公司 英國的經濟引擎: 1706 蒸氣引擎 -> 1763 瓦特改良蒸汽機 1733 飛梭 1764 珍妮紡紗機 -> 走錠紡紗機(紡錘過多,需要蒸氣引擎運作) 1785 機械織布機 1792 軋棉機 (1792年美對英棉花出口15萬磅,1800年1700萬磅,1850年7億磅 <-58年成長5000倍 2003年美總出口棉花56億磅 <- 153年成長8倍) 進口無籽棉絮,使用蒸氣引擎的工廠和織布機加工, 紗、布、紡織品等產品輸出海外 電力、收音機、汽車、洗衣機、冰箱、冷氣機都依循同樣的模式, 消費經濟由便宜、革命性的產品所建立 ex:日本的消費性電子和汽車、台灣和中國的製造組裝業 *成長型投資:找出新趨勢的基礎設備、技術中的智財權、 特定的設計或規範,大家都必須購買的東西 技術建立在過去的成功基礎上。投資是無法精準的事,你不可能同時看準公司, 又拿準時間,但是你可以找到具有規模潛力效應的技術,並想像可能出現的障礙, 你要做的只是貼近它,但當它奏效時,放鬆,慢慢的數,這樣你才能知道何時跳出, 並且享受自由落體的快感! *股市的功能 1.提供企業擴張所需資本 2.訂出一個大家一致同意的價格 3.轉移業主的部份持股可能有全然不同風險觀點或時間架構的其他人 *1840年的鐵路熱,股票的價格是客運里程數的倍數; 此為雅虎股價是瀏覽人次倍數的前驅 XD 當時興建一條65萬美元的鐵路,一年就可以有相同的收入, 因此股份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建立,過多資本湧入導致票價及貨運費崩盤 *矽谷的商業模式: 矽谷中產生不錯報酬的公司幾乎都沒有自行生產東西,他們只是設計, 然後由別人製造,就這樣賺進大把銀子 *Fabless: TMSC經營晶圓廠,以固定價格販賣晶片成品,可以要求在這些晶片上加任何東西, 價格相同,因此我們便開發出更多設計,這些傢伙負責製造所有東

目標價

歷史上有過超級通貨膨脹 股價指數也跟著變成天文數字 也有過股市整個消失 指數變成零鴨蛋的例子 我每次看到有人因為波浪黃金blahblah 做出"不可能漲過(跌破)xxxx點"的結論時 就會想到一句話 nothing is im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