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1的文章

台股空頭統計 2011

圖片
近期全球各主要股市陸續從高點下跌超過20%,進入了空頭市場,台灣也不例外,以下是60年代以來歷年的台股跌幅歷史統計: 下面再用對數圖的方式來讓大家看看近15年來的空頭跌幅與時間: 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從今年二月的高點到目前,不論是跌幅或時間都還遠遠不及平均,但這種空頭消息滿天飛的環境下,其實不需要太過悲觀, 股票型基金瘋狂淨流出 這種新聞,顯示出三年前金融風暴的恐怖印象,還殘留在投資人的心裡,而這是標準的長線利多訊號。 至於什麼時候會落底呢?雖然均量稍嫌高了一點,但整體融資減幅相當健康,就歷史平均來看,明年第一到第二季落底的機會比較大,保守者現在只需要乖乖存錢保留實力,等明年領年終,指數站上季線,就可以開心撒錢買股票了。 如果對自己的選股及抱股能力有信心,甚至在台股這波破底,就可以考慮往下分批建立持股。指數雖然只跌了2x%,但若仔細檢視,腰斬的股票其實不在少數,以高股息和低P/B兩個原則選股,已經可以找到不少好標的了……我自己的原則是不管指數,看到準10%定存就先衝進場買一點現股,心中無股價,等著收租金! 要提醒的是,有不少人想等跌破5000點再下手,但2008那種殺法個人覺得是10年一遇,要是變成死空頭,過度堅持要殺到點才買,萬一最後沒跌那麼深,很可能會得不償失。常言道:「危機入市。」若之後希臘真的違約,股價因恐慌而崩跌,就是長線投資人進場的良機,如同之前雷曼垮台一樣。 延伸閱讀: 台股空頭統計  @ 2008 想要看到最新文章,記得追蹤FB: 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

指數型基金的美麗與哀愁

圖片
我對台灣的基金一直抱持著反感,尤其是在看過「 專家平均1.6 」這本書之後,台灣的主動型基金在我眼中,簡直就是坑殺的代名詞,也因此我個人頗樂見台灣指數型基金的普及。指數型基金在剛推出時雖然不熱門,但近年在綠角等人的推廣下,在散戶間的普及度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寶來的0050也在短短數年間,成為台灣最大的基金(雖然主要的投資者是外資)。 歷史告訴我們,絕大部分的主動型基金,長期表現都會劣於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而投資人幾乎不可能在事前預知到哪些基金可以超越指數,也因此「定期定額投資指數型基金」是個可以樂勝80%以上市場參與者的策略。 即使被當作投資標竿的Buffett本人,也推薦過指數型基金許多次,其中我覺得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段話: 「過去35年來,美國企業創造出非常不錯的報酬,只要以分散且低成本的方式投資所有美國企業,即可分享其優異表現。而藉著投資指數型基金,群眾便能夠分享美國企業創造的優異報酬。 照理來說,整體投資人可以取得不錯的投資收益。但大部分投資者的投資成績只是普通,甚至虧得慘不忍睹,我認為有三個主要的原因: 1.交易成本太高,投資者買入賣出過於頻繁,或支出過高的投資管理費用; 2.根據小道消息和市場潮流管理投資組合,而非深思熟慮過且經過分析的公司評價; 3.盲目跟隨市場追漲殺跌,在錯誤的時間進入或退出股市,比如在已經上漲相當長時間後才進場,或是在盤整或長時間的下跌後殺出。 投資人必須謹記,過於興奮與過高成本是他們的敵人。而如果投資者一定要把握進出股市的時機,我的忠告是,當別人貪婪時恐懼,當別人恐懼時貪婪。」 這段話道盡了指數型基金的優勢,雖然我自己是個奉行Buffettism的價值投資者,但面對我不夠熟悉的國外市場時,我會選擇指數型基金,頂多讓組合做些*小型與價值偏向,例如購買小型價值基金(eg, Vanguard Small-Cap Value Index Fund )或等加權基金(eg. Rydex S&P 500 Equal Weight ETF )。 *理由很簡單,我相信平均數復歸,以及小型與價值股溢酬;如果你是效率市場的信奉者,那就直接買一般的市值加權指數。我不是預言家,沒辦法證明何者正確,只能說過去數十年間,這兩種性質普遍存在於各國股市中,且財務行為學可以合理解釋這兩種現象。 好話先說完,接下

台股歷年ROE排序

圖片
我每年都會在年報出來之後,把所有個股近幾年的ROE做成excel表,然後平均之後再排序,那些高ROE的公司就會進入我的口袋清單。 這邊以95-99年的五年平均ROE作範例,有些公司沒有完整的五年資訊,便用已有的數據去平均。例如4934只有96-99年的資料,就用(96ROE+97ROE+98ROE+99ROE)/4計算,以此類推。 資料來源為公開資訊觀測站,但數字僅供參考,因為有一部分是我手動去計算補上的,且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資料和嘉實有些差距,故無法保證100%正確。(這裡以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資料為主) 以下是上市、上櫃、興櫃公司近五年的平均ROE排行,前20名如下: 在運用ROE篩選公司時,要注意淨值過低造成的數字失真,像上市公司第一名的興達就是標準的例子;ROE的穩定性和趨勢也是挑選股票時可以考慮的因素。如果覺得5年平均太長,可以自行用其他的方式計算與排序,原始資料請參考 此連結 。 這只是很初步的篩選方式,並不是ROE高的公司就可以買,買進的價格更重要。 那要如何選擇買進價呢?請參閱這篇: 白痴基本面選股法 。 * RoE(Return on Equity):股東權益報酬率/淨值報酬率 想要看到最新文章,記得追蹤FB: 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

看後照鏡開車:淺談反向操作

圖片
一般人在尋找可以投資的基金或股票時,都傾向選擇近年價格飆升得最快的標的,因此基金或股票在展現優異的報酬率後,很容易吸引到大量的資金流入。但認為過去的走勢會持續到未來,這種想法其實就像看後照鏡開車一般危險。 De Bondt和Thaler兩位教授,他們在1985年以「 Does Stock Market Overreact? 」(股票市場有過度反應嗎?)為題,研究投資強勢股與弱勢股造成的績效差異。這篇論文以1926年至1982年間,所有在紐約股票市場上市的股票為標的,首先計算每檔股票在扣除指數影響後的累計月異常報酬,並進行排序。 接著他們模擬了兩個投資組合:一個是由過去數年表現最好的35隻股票形成的一個組合,另一個是由表現最差的35隻股票所形成的組合。投資組合過去的表現為形成期(Formation period),未來的表現則為測試期(Test period),以三年的形成期為例,其投資組合的形成方式如下圖: 在16個不重疊的三年形成期(1930-1933,1933-1936...)中,其測試期的累積報酬如下: 在36個月的測試期後,輸家組合的績效領先贏家組合達25%。 接下來他們以重疊(overlapping)方式,於46個五年形成期(1928-1933, 1929-1934...)後測試的結果: 由以上可得知,過去三到五年的輸家組合,在持有三到五年後的績效顯著優於贏家組合,其中又以測試期第二年到第三年的反轉現象最明顯。De Bondt和Thaler在結論中提到,由於投資人會對預期外的消息過度反應, 因此執行買進輸家,賣出贏家的反向策略,長期可以獲得超額報酬。 這份論文提出之後受到不少質疑,他們也在1987年提出了後續研究,將公司規模、元月效應等因素加入考慮後,發現這幾個因子無法完全解釋股價反轉現象,故仍然支持此策略。 國內相關的研究則有「 反向投資策略的績效探討-以台灣股市為例 」,作者陳良以1982-2001的台股為標的,將所有股票按形成期的買進持有報酬率排序後,選出最好的30檔作為贏家投資組合,最差的30檔為輸家投資組合,測試結果如下: 另外作者還用了五等分法來形成投資組合,即形成期中所有公司中報酬率最好的20%為贏家投資組合,報酬率最差的20%為輸家投資組合。其形成期由一到四年不等,測試期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