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雜誌選股票?4433?
隨便找個有在蒐集雜誌的圖書館
拿四季報跟理財雜誌裡面的文章對照看看
你就會知道為什麼那些文章一年後都沒啥價值了
那已經不只是時效性問題 而是完全的幹古好嗎? XD
有興趣的話 可以去算算這幾年在雜誌中專文採訪公司總裁後
那家公司在一年後股價腰斬的比率....
還有4433法則 跟之前的smart21真的有的拼
漫步華爾街已經狠狠定過這種作法了 不過還是很多人不信邪
我另轉一段之前摘的winner take all
真的要買基金的話 除非你審視過該基金經理人過去的選股模式
否則ETF"絕對"是相對安全的選擇
==
因為有越來越多不幸的人將資金交付給專業人士
商品基金在數量及規模上均不斷推升,由於技術面交易是最重要的作業方法
-每個人都嚴密監視其他人的行為,以便找尋市場方向的線索-
造成了短期價格不穩定的增加(increase in short-term price instability)
長期來說,技術面交易者的行為無法影響價格
供給和需求的基本面力量終究會在市場中展現,然而以短中期而言
價格波動的增加會繼續存在,技術面交易者僅因為別人這麼做而跳入市場
這種行為將不可避免的導致大幅而無謂的假突破
這很可能造成系統交易者的報酬率下降-由於交易行為趨於一致
當電腦將混亂行為的所有模式找出,設定所有可能的交易資訊後
系統交易的報酬率將淪為絕對的零值-由電腦創造的隨機漫步
投資於排名極佳的基金是否有道理呢?如果市場的專業知識是影響績效的因素
那麼某年表現良好的基金應該有明顯的趨勢,在下一個年度也表現好
但是沒有證據支持這種型態,迴歸現象非常明顯,績效呈現隨機的散佈
所有商品基金的平均績效低於6%,還需要向下調整-因為那些因虧損消失的基金
在這種績效水準下,商品基金可以持續吸引投資者是非常傑出的現象
交易場是否正邁向如恐龍滅絕的困境?大型基金擬定彼此摧毀的交易策略
各自觸發對方的停損交易,直到雙方都因為佣金匱乏而崩潰?
==
"二年後必須付房貸,
屆時不想把所有的資產都拿去還銀行,
我是想說每個月至少還是存個三五千在海外基金,
這樣不用付完房貸,可能是十年後,又要從零開始~
但是看到stasis等幾位大大對基金並不認同"
我沒有完全不認同基金啊 如果基金經理人是巴神或者peter lynch
我自己都會把錢丟一些進去好嗎? XD
剛剛那篇的用意只是反駁一下最近很流行的看法而已
4433的第一個4是什麼?一年期績效要在前1/4
第二個4是什麼?兩年三年五年或今年以來在前1/4
第三個3?六個月績效在前1/3
第四個3?三個月績效在前1/3
可是諸公啊 買基金的"原意" 不是要抱個幾年甚至幾十年嗎?
看三個月 六個月的績效是要幹嘛?
這就像以月線為進出週期 結果進出看60分線?搞笑嗎?
再者 以總體經濟景氣循環動輒數年的週期來看
拿幾個月或者一年的績效當樣本 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意義
有個20,30年以上的數據 可信度還勉強高點
以台灣經理人的高週轉率 拿4433跑迴歸
應該找不出什麼前後期的相關性吧 我猜
"不知道大大們對於存退休金有什麼想法呢?
如果付房貸的同時,
也是每個月存一些錢,存到一筆錢後去買老王的股票,
是不是比較好的做法?
還有我看到三十雜誌裡政大財管系教授周行一的專欄,
他說如果一個人在23歲(我超過23了 XD)時買了一張台灣50,
放到退休時會有六百多萬,
那麼買ETF是否為不錯的選擇?"
這個假設的前提是你能買了抱上30年以上
而且這段期間股市會以8%+的複利率增值
以美股而言 整個20世紀的平均績效 有很大一部份是靠90年代拉起來的
http://finance.yahoo.com/q/bc?s=%5EDJI&t=my
我用log圖大家可以看的比較明白
1935-1965 DJ大致上是以固定的角度向上爬升
1965-1985 幾乎沒有成長
1985-2000 重新開始爬升 斜率似乎有高一點
特別是在1995-2000年那段瘋狂年代
2000- 又是一段幾乎沒有成長的日子
拿去套在s&p 也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nasdaq歷史不夠久)
如果你"很不幸的"買在1965年代
你會有耐心忍受20年內"報酬率低於債券"這個結果嗎?
結論 "很長很長期"來說 ETF是相對良好的選擇
但是也不用想太好 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上面的狀況
我自己也有買一些國外的ETF 而且是真的打算放十年以上
中期有資金需求的 買國外的債券型基金吧
(國內遊資太多了 不過這個還是有利差和匯差風險 so....)
2006/10 @ ptt
拿四季報跟理財雜誌裡面的文章對照看看
你就會知道為什麼那些文章一年後都沒啥價值了
那已經不只是時效性問題 而是完全的幹古好嗎? XD
有興趣的話 可以去算算這幾年在雜誌中專文採訪公司總裁後
那家公司在一年後股價腰斬的比率....
還有4433法則 跟之前的smart21真的有的拼
漫步華爾街已經狠狠定過這種作法了 不過還是很多人不信邪
我另轉一段之前摘的winner take all
真的要買基金的話 除非你審視過該基金經理人過去的選股模式
否則ETF"絕對"是相對安全的選擇
==
因為有越來越多不幸的人將資金交付給專業人士
商品基金在數量及規模上均不斷推升,由於技術面交易是最重要的作業方法
-每個人都嚴密監視其他人的行為,以便找尋市場方向的線索-
造成了短期價格不穩定的增加(increase in short-term price instability)
長期來說,技術面交易者的行為無法影響價格
供給和需求的基本面力量終究會在市場中展現,然而以短中期而言
價格波動的增加會繼續存在,技術面交易者僅因為別人這麼做而跳入市場
這種行為將不可避免的導致大幅而無謂的假突破
這很可能造成系統交易者的報酬率下降-由於交易行為趨於一致
當電腦將混亂行為的所有模式找出,設定所有可能的交易資訊後
系統交易的報酬率將淪為絕對的零值-由電腦創造的隨機漫步
投資於排名極佳的基金是否有道理呢?如果市場的專業知識是影響績效的因素
那麼某年表現良好的基金應該有明顯的趨勢,在下一個年度也表現好
但是沒有證據支持這種型態,迴歸現象非常明顯,績效呈現隨機的散佈
所有商品基金的平均績效低於6%,還需要向下調整-因為那些因虧損消失的基金
在這種績效水準下,商品基金可以持續吸引投資者是非常傑出的現象
交易場是否正邁向如恐龍滅絕的困境?大型基金擬定彼此摧毀的交易策略
各自觸發對方的停損交易,直到雙方都因為佣金匱乏而崩潰?
==
"二年後必須付房貸,
屆時不想把所有的資產都拿去還銀行,
我是想說每個月至少還是存個三五千在海外基金,
這樣不用付完房貸,可能是十年後,又要從零開始~
但是看到stasis等幾位大大對基金並不認同"
我沒有完全不認同基金啊 如果基金經理人是巴神或者peter lynch
我自己都會把錢丟一些進去好嗎? XD
剛剛那篇的用意只是反駁一下最近很流行的看法而已
4433的第一個4是什麼?一年期績效要在前1/4
第二個4是什麼?兩年三年五年或今年以來在前1/4
第三個3?六個月績效在前1/3
第四個3?三個月績效在前1/3
可是諸公啊 買基金的"原意" 不是要抱個幾年甚至幾十年嗎?
看三個月 六個月的績效是要幹嘛?
這就像以月線為進出週期 結果進出看60分線?搞笑嗎?
再者 以總體經濟景氣循環動輒數年的週期來看
拿幾個月或者一年的績效當樣本 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意義
有個20,30年以上的數據 可信度還勉強高點
以台灣經理人的高週轉率 拿4433跑迴歸
應該找不出什麼前後期的相關性吧 我猜
"不知道大大們對於存退休金有什麼想法呢?
如果付房貸的同時,
也是每個月存一些錢,存到一筆錢後去買老王的股票,
是不是比較好的做法?
還有我看到三十雜誌裡政大財管系教授周行一的專欄,
他說如果一個人在23歲(我超過23了 XD)時買了一張台灣50,
放到退休時會有六百多萬,
那麼買ETF是否為不錯的選擇?"
這個假設的前提是你能買了抱上30年以上
而且這段期間股市會以8%+的複利率增值
以美股而言 整個20世紀的平均績效 有很大一部份是靠90年代拉起來的
http://finance.yahoo.com/q/bc?s=%5EDJI&t=my
我用log圖大家可以看的比較明白
1935-1965 DJ大致上是以固定的角度向上爬升
1965-1985 幾乎沒有成長
1985-2000 重新開始爬升 斜率似乎有高一點
特別是在1995-2000年那段瘋狂年代
2000- 又是一段幾乎沒有成長的日子
拿去套在s&p 也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nasdaq歷史不夠久)
如果你"很不幸的"買在1965年代
你會有耐心忍受20年內"報酬率低於債券"這個結果嗎?
結論 "很長很長期"來說 ETF是相對良好的選擇
但是也不用想太好 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上面的狀況
我自己也有買一些國外的ETF 而且是真的打算放十年以上
中期有資金需求的 買國外的債券型基金吧
(國內遊資太多了 不過這個還是有利差和匯差風險 so....)
2006/10 @ ptt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