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封神榜》史坦哈特

世紀投資封神榜》史坦哈特 天才型經理人

【經濟日報/記者 劉道捷】

1990年代是天才投資大師世代交替的歲月。羅伯森在2000年3月,黯然結束老虎基金;索羅斯半退隱,忙著推廣他的開放社會理念;聶夫1995年卸下溫莎基金經理人的重任;指數型基金之父柏格1999年退休;另一位似乎比較不為國人所知,卻與這些大師齊名的避險基金經理人史坦哈特(Michael H. Steinhardt)也在1995年54歲時早早收山。

快速進出
不死守長抱原則

和其他避險基金經理人相比,史坦哈特的投資績效一樣驚人。不同的是,史坦哈特靠著快速進出市場,賺到超高報酬率,而不是靠著買進價值股長抱、或像巴菲特所說的長抱到永恆,賺取差價和股票自然增值的利潤,因此華爾街一般都把史坦哈特視為天才型交易者。

另一點不同的是,史坦哈特出身不算良好,從小家貧不算,父親居然是好賭成性的江洋「小」盜兼無行浪子,被警方和檢方稱為美國最大的的珠寶贓物商,後來被捕判刑,刑期超過十年,在警衛最森嚴的紐約星星(Sing Sing)監獄和丹尼摩拉(Dannemora)監獄關過一段不算長的時間。。

不過,史坦哈特就像台語說的「歹竹出好筍」,完全沒有受到父親的不良影響,原因是他的父母在他不滿一歲時就離婚了,他跟著母親生活,規規矩矩的過日子。不過在大學和終身事業生涯的選擇方面,他父親卻發揮了影響力。

1967年7月,史坦哈特26歲時,就和兩位同樣當分析師的朋友一起創立避險基金史范貝公司(Steinhardt, Fine, Berkowitz & Co.),連同自己的資金,一共籌集了770萬美元的資金,開始代客操作。到了1970年代,兩位創業夥伴先後離開,另行創業,史坦哈特開始獨力操盤。

從史坦哈特基金創立到1995年史坦哈特提早退休為止,史坦哈特一共操作避險基金28年,最初投資1萬美元在他基金中,到他退休時,會成長到超過462萬美元,如果投資在標準普爾500種股價指數(S&P 500 Index)只能成長到17萬美元。

26年職涯
年均報酬率達31%

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1994年史坦哈特投資嚴重失利,虧損29%(隔年立刻又創造21%的投資績效),史坦哈特的績效會更驚人,從1967年到1993年,史坦哈特締造了26年完美無瑕的投資表現,平均年度報酬率高達31%。1967年投資的1萬美元,會增值到588萬美元,同期內,投資S&P 500指數只會增值到12.77萬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史坦哈特1994年投資歐洲債券後債券價值暴跌,造成的打擊有多嚴重,即使1995年創造了高達21%的績效,仍然無法彌補前一年的重大失利。因此有人說,史坦哈特選在1995年、54歲的中壯年齡退休,跟一年前的重大挫折有關。實際上可能並非如此。

1995年初,史坦哈特管理的四檔避險基金一共擁有21億美元的資產,比前一年初的大約50億美元大減一半以上。資金逃跑的速度這麼快,富有投資人如此無情,可能也是史坦哈特心灰意冷、早早收山的原因之一。

==

投資封神榜》史坦哈特 靠股票輕鬆賺

【經濟日報/記者 劉道捷】

史坦哈特1940年在紐約中下層階級聚居的布魯克林(Brooklyn)出生,當時他父母結婚才一年,然後在史坦哈特不到一歲時就離婚。還是嬰兒的史坦哈特跟著媽媽,搬到猶太人聚居的班森赫斯特(Bensonhurst)居住,在當時還算安全的街道上長大。

猶太教徒離婚的例子很少,沒有父親陪伴的史坦哈特因此成為社區中相當獨特的小孩,不過從事珠寶業的父親還算負責,大部分月份會拿50美元贍養費給下堂妻,只是什麼時候拿來並不一定。

股票成年禮 活的財富影響一生事業

他父親是強迫性賭徒,好賭成性,認識當時的很多職業賭徒,據說經常在美國各地奔波、賭博,因此經常行蹤不定,大概最常停留的地方是拉斯維加斯之類的賭城。

照史坦哈特在回憶錄《華爾街財神》(No Bull: My Life in and out of Markets,寰宇出版公司出版)中的說法,他永遠不知道父親什麼時候會現身、什麼時候會失去蹤影。

雖然如此,老史坦哈特並沒有忘記自己的獨生子,而且離奇的是,會在最重要的時刻突然現身,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對兒子發揮十分強大且十足良性的影響。

猶太人到了大約13歲,要舉行成年禮(bar mitzva),他父親正巧在他成年禮前,跟一位證券公司營業員的兄弟賭友賭博,這位賭友勸他買兩檔股票,史坦哈特的父親其實不懂股票,卻不分青紅皂白,照著營業員的話,買了一些股票。然後想到送股票給兒子當成年禮禮物。

他送的禮物是一張(100股)賓州迪克西水泥公司(Penn Dixie Cement)股票、和一張哥倫比亞瓦斯系統(Columbia Gas System)股票,前者當時股價大約是37美元,後者大約是16美元。兩檔股票加起來,價值大約5,300美元,以1953年的物價來看,大概至少可以在台北市區買五棟公寓,真是非同小可的禮物。

史坦哈特自己也十分意外,因為一般成年禮禮物價值大約只有5美元到20美元,史坦哈特不敢想像自己會收到超過5,000美元的大禮,覺得自己簡直好像擁有了全天下的財產。

雜貨店打工 一個月賺的等於股票一天賺的

更妙的是,這種財產還是活的。例如,兩檔股票今天價值5,300美元,明天史坦哈特放學回家,發現其中一檔股票漲了1美元,另一檔維持平盤,他的財產就增加了100美元,變成了5,400美元,要是兩檔股票都下跌,他的財產就會縮水,讓他覺得很神奇、興奮莫名。

這兩檔股票對他的財富影響很大,更影響了他未來一生的事業。像他在回憶錄中說的一樣:兩年後,他媽媽替他找到第一份暑期工作,在雜貨店打工,把一箱箱的罐頭食品搬上搬下、搬來搬去,累的腰酸背痛,讓他恨死了這份工作。

結果工作了一整個暑假,賺了100美元出頭,靠股票一夜之間可以賺100美元,和搬東西辛苦一個暑假賺的錢相比,靠股票賺錢顯然理想多了。

==

投資封神榜》少年史坦哈特 迷上股票

【經濟日報/記者 劉道捷】

父親贈送的5,000多美元成年禮重禮讓史坦哈特迷上了股票,原因不是這些股票價值極高,而是股票價值的決定和波動方式很有意思。不過他身旁的人都沒有股票,都不了解股市,也沒有買賣股票的經驗,沒有人能夠替他解惑,只能自己設法慢慢的了解。

這兩張股票讓他如醉如癡,他於是開始學習跟股票和股市有關的一切知識,看報紙的股票版,研究上面奇怪的股票代號,了解股票從開盤到收盤之間的種種變化。

勤做功課 13歲背著書包跑號子

接著布魯克林市中心的巴琪證券公司(Bache & Company)的營業廳裡,就多了一位滿13足歲、背著書包、唸國中三年級(頂多唸高一)的稚嫩看盤少年(他因智商超過130,參加資優生計畫,跳過國二、直接唸國三。)

原來是史坦哈特為了掌握股市每天的走勢,放棄一般少年的日常活動,每天放學鈴聲響起,就趕搭地下鐵,直奔布魯克林市中心的號子去看盤。

號子裡亂嘈嘈,卻有大家期待的各種機會,每位營業員都有投資題材和概念,每位投資人都有明牌和傳說,史坦哈特就在這種環境中開始投機客的養成教育。

一開始,大部分人不把他看在眼裡,他看著投資人和營業員比手畫腳、報價機器嘀嘀嗒嗒的打出股價,自己一個人體會早年號子裡特有的音樂。有空就努力研究技術分析資料,閱讀上市公司的年報,也研究標準普爾公司出版的企業簡介。

沒有多久,史坦哈特就找到更好的看盤地點,開始搭地鐵進城,孤軍深入華爾街所在的曼哈頓,跑到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 & Co.)的營業廳看盤,以1950年代的情況來說,小小年紀這樣做實在是一大冒險。

十三、四歲的中學生跟著抽雪茄的老傢伙一起看行情,真是突兀的景象,但是史坦哈特樂在其中,而且不久之後,就在媽媽當監護人的情況下,在美林公司開戶,下海跟老傢伙一起買賣起股票。

愛上冒險 認投資和賭博沒差別

股市新手上陣,似乎總是要交學費,史坦哈特當然交了不少學費,連帶也拖累媽媽,促使他發誓以後絕對不能再發生這種事情。

不過,不管交易結果如何,他對股市的興趣有增無減,開始想到華爾街工作,不想從事其他事業生涯了。

這時的他已經覺得市場交易不是工作,而是樂趣。後來他回想這段歷程,認為當年他會承受風險交易股票,會愛上冒險和投機,其實是他父親遺傳下來的天性,他父親以賭博的方式冒險,而且不斷得寸進尺。史坦哈特覺得從心理、情緒和智力方面來看,自己當時的投資方式賭博沒有多少差別。

不知不覺間,史坦哈特已經16歲,要申請大學了,他選擇申請紐約市立大學的伯納巴魯奇商學院(Bernard Baruch Business School),也拿到了入學許可。

這種選擇完全是因為家貧的關係,因為市立大學的學生如果是紐約市民,只要學業成績達到某種水準,就不必交學費,唸大學的負擔會比較輕。

==

投資封神榜》史坦哈特 意外念華頓

【經濟日報/記者 劉道捷】

史坦哈特拿到紐約大學伯納巴魯奇商學院入學許可後,父親突然出現,請他到餐廳吃飯,言談中指點他另一條明路。

他父親連中學都沒有畢業,卻會看紐約時報周日版的社交版,深入了解真正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他告訴兒子,他在社交版上看到很多富有的猶太裔美國青年才俊結婚的消息,發現很多人從費城的一所大學商學院畢業,他不記得學校的名字,但是,如果史坦哈特去念這所學校,他承諾會負責他的學費。

這所商學院大名鼎鼎,就是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史坦哈特接受父親的建議,在申請學校的最後一刻,寄出申請。不料華頓居然接納他,或許他的好成績、高智商、高中統計和機率成績特別突出、中學就對股市極度著迷,為了解行情,一天買世界電訊太陽報三次版看行情的狂熱,吸引了華頓的招生委員吧。

鄉下小子
認真讀書功課一流

這時史坦哈特才16歲,十分稚嫩,和上華頓商學院這種美國東北部的長春籐盟校,跟洋溢貴族氣息、又比較年長的同學相比,出身紐約布魯克林中下階層的史坦哈特好像鄉下小子,但他認真讀書,功課一流,深得系主任的歡心。

念華頓商學院,對他日後進入華爾街工作大有幫助。史坦哈特念書時並不知道這一點,要到後來才發現念華頓的好處。

史坦哈特基於媽媽經濟狀況不佳,也沒有把握父親能夠供他念完四年大學,因此決定選讀特殊課程,希望三年念完四年的課程,大學只念三年就不能主修必須念四年的財務,於是史坦哈特只好主修社會學,另外選修很多跟商業有關的課程。

別人從小學念到大學畢業要16年,他只花了14年,19歲就大學畢業。不過就在他進大學隔年,早就被聯邦調查局盯上的父親被捕,曼哈頓檢方還宣布抓到美國頭號珠寶贓物商,史坦哈特深感恥辱,又十分難以自處,卻還是相信父親清白,盡力在法律上協助父親脫罪、減刑。

求職碰壁
主修學科不符需要

回到紐約,他打著華頓商學院畢業的招牌,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在華爾街找工作,怕人知道他是罪犯之子。實際上,他打進華爾街的過程處處碰壁,原因倒不是別人知道他父親的事情,而是他主修的社會學不符合華爾街的需要。

最後,他在傳統的共同基金業者凱文布洛克公司(Calvin Bullock)找到工作,面試的人推荐他去見研究部主管,他就這樣變成了這家公司的統計助理研究員,負責基本研究工作,周薪75美元,不用說,史坦哈特欣喜若狂的接受了這個工作。

實際上,他做的是助理分析師的工作,要從總體經濟與企業基本面統計資料研究上市企業,然後要拜訪上市公司,回來後再請教分析師的意見,經過投資主管慎重討論,才提出投資建議。

這份工作史坦哈特做的很實在,也很開心,經常是公司最晚離開的人。不過新手的他可能還沒開竅,公司說他的表現並不突出。

==

投資封神榜》分析神準 史坦哈特一戰成名

【經濟日報/記者劉道捷】

第一份工作做了兩年,到了1961年底,史坦哈特長大,到了該當兵的時候,接到了召集令,就離開華爾街,去當了半年的義務役國民兵,1962年5月退役後,正巧碰到經濟衰退,工作難找,經由職業介紹所推薦到金融世界(Financial World)雜誌當記者。

當記者 懶得回答蠢問題

記者幹了一陣子,要寫專欄,要回覆讀者來信,回答「我20年前的奇奇怪怪公司可轉換公司債可以到什麼地方賣掉」之類的蠢問題,讓智力過人的史坦哈特生出厭煩之心,常常把訂戶的來信丟在抽屜裡,置之不理,雜誌社因此請他走路。他失業一星期後,雜誌社又找他回去。

不過新聞記者畢竟不是他能夠發揮長才的工作,華爾街才是他的歸宿,於是他開始找新工作。沒有多久,憑藉他對上市公司的了解和華頓商學院的招牌,由朋友介紹,進入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的前身、備受尊敬的羅布羅茲公司(Loeb Rhoades & Co.)研究部門,當起研究分析師。

或許是當兵時受到演習時被俘、遭到刑求的刺激,也可能是猶太後裔的身分使他當兵不愉快,總之史坦哈特進入羅布羅茲公司後,工作非常努力,很快就脫穎而出,變成善於判斷企業真正狀況的高手。照他的說法,他「特別善於分析循環性領域,如鋼鐵和農業設備之類景氣經常起伏的工業。」

當分析師要研究財務報表,也要經常拜訪企業高級主管,企業主管當然不能提供內線消息給分析師,但是,企業主管的說話語調、三言兩語和身體語言都可能啟發分析師,因此分析師必須有能力就從不完整的訊息中,得出精確的結論。

小菜鳥 變身紅牌分析師

史坦哈特初進羅布羅茲,就奉研究部主管羅布之命,去拜訪集團企業海灣西方公司(Gulf and Western)執行長卜魯東(Charles Bludhorn)。起因是卜魯東在宴會上和羅布見面時,要求羅布派分析師去拜訪海灣西方。羅布大概跟華爾街大部分專家一樣,不太看得起集團企業,就派生嫩的史坦哈特去見卜魯東。

集團企業是1960年代流行的企業形式,野心勃勃的企業靠著併購各式各樣的產業公司,形成集團企業,旗下企業產銷的東西五花八門,業務無奇不有,產品可能從尿布到飛彈。業務太龐雜,很難分析評估,財務安排可能也很複雜,華爾街業者不太喜歡這種公司,喜歡靠內部成長茁壯的企業。

史坦哈特跟布魯東相談甚歡,回到公司後,寫報告推薦海灣西方公司,結果不到三個月,海灣西方的股價就漲了三倍。史坦哈特的分析和推薦神準,就此一舉成為名揚華爾街的分析師。公司接著派他去研究很多集團企業。

這時他的推薦備受華爾街注意,而且跟他推薦股票後來的命運關係極為密切,甚至到了經過他品評的公司變成搶手之至,某一個周末他推薦的股票到下周一開盤時,買單瘋狂擁入,以致於這檔股票延後開盤好幾個小時。

因此史坦哈特說:「有一陣子,我是華爾街最紅的分析師。」

==

投資封神榜》三人組 合創私募基金

【經濟日報/劉道捷】

史坦哈特在羅布公司當分析師時,結識了不少同行,其中兩位跟他最投緣,一位是柏克維茲(Howard Berkowitz),一位是范恩(Jerrold Fine)。兩人在其他證券公司任職,和史坦哈特年齡相當,都是華頓商學院的校友。

柏克維茲和史坦哈特同時看上一檔紙業股,就這樣因緣際會,從認識到共同研究個股,柏克維茲再介紹史坦哈特認識范恩。1966年,柏克維茲提議合創私募基金,從事代客操作業務,三個人一拍即合,決定創立史范柏公司(Steinhardt, Fine, Berkowitz& Co.)。

開業前夕 史坦哈特差點赴戰場

三人原來打算在1967年6月開業,不料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爆發戰爭,史坦哈特身為猶太後裔,在以色列陷入戰火求生存之際,自然不能無動於衷,決心前往以色列,和以色列軍隊一起對抗阿拉伯軍隊。不過抱著這種想法的美國猶太人不少,前往以色列的班機班班客滿,史坦哈特訂不到機位。

隨後史坦哈特想出搭乘飛機,前往雅典,轉飛耶路撒冷的方法,但他還沒有搭上飛往雅典的飛機,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就結束了,這就是1967年以色列獲勝的六日戰爭。

史坦哈特和夥伴合創的公司在1967年7月10日開業,包括三個創業夥伴的自有資金在內,公司一共募集到770萬美元的資產,大部分是親朋好友的資金,當然也有一些看好他們投資能力的外界資金。

當年的代客操作就是今天熱門的資產管理,資產管理業有很多種營運方式,三位創業夥伴決定效法瓊斯(A. W. Jones)1949年所創的避險基金方式,經營資產管理業務。

瓊斯的作法是買進便宜的股票、放空價格過高的股票,加上利用融資,不管大盤走勢怎麼變動,都能夠利用投資組合中多空對沖的方式,規避風險,賺取利潤。史坦哈特等人希望像瓊斯一樣,以避險基金的方式經營經營。

不過合創史范柏公司三個人年紀輕輕,自認藝高膽大,又出身證券分析師,選股能力高強,並不打算利用避險操作,消除所有市場風險,而是希望靠著高明的選股,創造超高的投資報酬率。

他們認為,市場風險無法完全消除,應該藉著靈活的操作,降低操作錯誤、導致虧損的風險,就像史坦哈特所說的一樣,理論上,他們操作的避險基金的風險係數從虧損200%到獲利200%之間。換句話說,因為利用融資,公司操作成功或失利時,可能賺賠的倍數為二倍。

開業二年 20多歲小夥子變富翁

三位創業夥伴都出身證券分析師,都沒有太多操盤經驗,大概因為史坦哈特從12歲就在股市打滾,操作的重責大任就落在他身上。當然,另外兩人研究、分析和選股的責任也不輕。

三個年輕的諸葛亮功力果然不凡,出道三個月,公司成立的第一個會計年度結束,就創造了31%的報酬率。第二個會計年度,報酬率高達99%,相形之下,標準普爾500種股價指數只分別上漲了6.5%和9.3%。

到1969會計年度結束時,公司管理的資產已經增加到3,000萬美元,三位創辦人不到30歲,已經變成了百萬富翁。

==

投資封神榜》憑直覺操作 噢…史坦哈特糗了

【經濟日報╱記者 劉道捷】

史坦哈特和20世紀其他投資大師一樣,也是用避險基金的方式操作,不同的是,其他投資天王大都採用價值型投資之父開創的價值型投資策略,挑選股價低估的股票逢低買進,持有相當長一段期間後,逢高賣出,史坦哈特卻像股票作手一樣,不斷的買進賣出,甚至連當日沖銷也照作不誤。

因此他的避險基金比較像是根據題材操作,採用多種策略的基金。他的投資手法比較接近靠著銳利的眼光,挑選適當的投資標的,頻繁交易,賺取比較短期的價差。

搶進搶出 基金操盤如炒股

這種作法需要有靈通的消息作為輔助。有時候,他得到可靠的小道消息,早上買進幾十萬股,下午就全部出清,或者可能靠著靈通的資訊,在店頭市場買進,然後在半小時以後,到證券交易所賣出,賺到幾百萬美元。以股市投資觀點來看,這種作法跟作手完全沒有兩樣。

1970年代美國汽車工業還顧盼自雄時,以生產汽車零件為主要業務的集團企業史都德貝克華新頓公司(Stude-baker-Worthington, Inc.)業績優異,是著名的績優股之一,旗下生產機油的STP公司也是上市績優股之一,史坦哈特持有不少STP股票,持有期間超過一年。

到1975年底時,美國經濟狀況受油價暴漲和通貨膨脹影響,步履不穩,股市隱然有步入空頭市場的疑慮,這時史坦哈特已經連續放空幾檔股票,又認為大盤偏空的可能性增加,因此打算賣掉全部STP股票,增加空頭部位。

他好不容易找到機會,以巨額交易方式,把幾十萬股STP賣給另一位投資人。當天晚上,他去參加為民主黨參議員小甘迺迪辨的政治集會,看到史都德集團的執行長魯騰柏格(Derald Ruttenberg),魯騰柏格和史坦哈特一樣,也是猶太裔美國人,以善於經營傳統產業聞名。

史坦哈特走上前去,跟這位企業前輩打招呼。魯騰柏格立刻問他是不是白天曾經大賣STP的股票,史坦哈特說是。魯騰柏格看著史坦哈特,想說話,卻沒有說,只是「噢…」了一聲,就走開了。

史坦哈特呆站在那裡,心想噢…的一聲到底代表什麼意思,然後又想了一整晚,判斷白天賣掉的股票一定還有什麼題材正在醞釀。

大賣大買 惹證管會找上門

隔天一早,史坦哈特下單買進史都德集團旗下全部六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因為其中有些股票成交量不大,史坦哈特買了一早上,買到的數量跟昨天大賣的股數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

到了中午,這六家公司股票暫停交易。史坦哈特立刻知道昨天賣錯了,後來史都德集團宣布要買回流通在外的五家子公司所有股票。在這種好消息刺激下,這些股票當然會大漲。

操作錯誤、消息不如別人靈通也就罷了,倒楣的是,美國證管會立刻找上門來,查他為什麼大買史都德貝克旗下所有股票。他到證管會說明來龍去脈後,官員問他真的會只根據「噢」的一聲就決定大買嗎?他的回答是當然會,因為人經常只能憑直覺行事。

==

投資封神榜》史坦哈特 砸大錢挖情報

【經濟日報╱記者劉道捷】

史坦哈特以連續快速交易、周轉率超高聞名,這種操作手法需要靈通的消息輔助,需要分析師、營業員和能夠掌握影響市場資訊的人迅速通風報信。他也毫不吝嗇的花大錢建立龐大資訊網,希望快速得到第一手資訊,據以操作。

拉攏經紀商 每天貢獻12萬美元

他用交易手續費報答通報消息的人。據說他每年奉獻給證券經紀商的交易手續費高達3,600萬美元,換句話說,他每天至少奉獻12萬美元給經紀商和營業員。以1960年代末期他創立避險基金時的美元幣值計算,12萬美元可以在現在避險基金經理人聚居的康乃逖克州格林威治市(Greenwich),買到一棟占地廣大的莊園型豪宅。

很多年裡,他的基金公司是奉獻最多交易手續費給華爾街的公司,也是證券經紀商最喜歡的客戶。到了1980年代中期,他逐漸增加其他投資標的,股票的操作似乎略為減少。但富比世雜誌(Forbes)估計他每年仍然貢獻2,000萬到2,500萬美元給券商,大券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都對他喜歡有加。

當時利用資訊不對稱進行交易還合法,二次大戰後的1949年,創立避險基金模式的瓊斯(Alfred Winslow Jones)就愛用各種方式,「收買」分析師或營業員,或是用請分析師代為操作一部分資金的方式,比別人早一步得到有用資訊,進行對沖交易獲利。

史坦哈特自己善於操盤,不必借助瓊斯那種迂迴的方式,就利用鉅額手續費,「收買」頂尖分析師和消息最靈通的營業員,尤其是營業員,希望他們一聽說什麼風吹草動,例如聽到分析師準備提升或調降什麼股票的投資評等、那些投資機構買賣什麼股票、或那家公司準備提列巨額虧損時,第一個就通知他。

夜路走多了 證管會咖啡常常喝

股票營業員從他貢獻的手續費中可以抽成,拿到白花花的鈔票,當然更喜歡他,常常提供他重要資訊。他是每一支股票上漲或下跌一檔都想賺錢的交易者,也是一坐上公司裡他那張好像船艏一樣的辦公桌兼交易檯後,就不肯下來的短線作手,當然會利用直通營業員的專線電話,接收和打聽到很多有用的資訊,大買大賣,賺到不少鈔票。

有一次,他利用某家公司即將提列大幅費用的消息,一個早上賺到9萬美元,這家公司的投資銀行進行同樣的交易,卻構成內線交易,被美國證管會罰款36萬美元。差別就在於史坦哈特不是內部人,傳播小道消息給他的人也不是內部人。

不過,這種操作方法其實等於在法律邊緣遊走,夜路走多了,難免會碰到鬼,因此史坦哈特常常被美國證管會請去「喝咖啡」,他大致上都能夠安然脫身,但也有脫身不得,遭證管會盯上,最後以鉅額罰款和解的時候。

從這種投資手法來看,難怪他主張要玩就玩大的,不要進行小額投資,因為你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要投入金錢遊戲冒險時,一定要確定報酬夠大,值得冒險。

==

史坦哈特 用績效報答投資人

【經濟日報╱記者 劉道捷】

史坦哈特投資時大小通吃、長短不拒,形同跟市場、跟所有投資人和交易者作戰,時時刻刻都必須投入全部精神,他對自己的要求又極為嚴格,「我總是擔心自己索取的費用太高,因此必須創造世界上最好的績效,證明我這樣收費有理。」

連續28年 淨報酬率24%

他確實做到了創造世界最好績效的自我期許,用28年平均每年24%的淨報酬率(扣除管理費與獲利抽成)報答投資人,因此對於自己收取的高額管理費與20%的獲利抽成心安理得,對於今天阿貓阿狗都設立避險基金,照收1至2%管理費,獲利照樣抽成20%,投資績效卻不如大盤的亂象,當然十分不屑。

問題是沒有多少人能夠像他這樣隨時都非常努力獲得和運用知識,花費極大心力投注在投資標的上,用心的程度到了每一天、每一小時,都要評估投資組合績效、考慮是否汰舊換新的程度。因此他結束一天工作時,總是筋疲力盡。

他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連續做了28年,可以說是具有非常人之能。不過,就是鐵打的金剛大概也有撐不住的時候,史坦哈特這樣整天瘋狂工作,連午餐都在交易檯上吃,以免外出吃飯,錯過了一小時的行情變化和賺錢機會,同時,他在緊張之餘,雪茄整天抽個不停,零食吃個不停,以致體重超過110公斤,腰圍尺寸偶爾甚至超過他所締造的年度報酬率,健康狀況惡化。

史坦哈特這樣努力了11年,賺到了700萬美元以上,當時算是很大的財富。照他的說法,人一旦成功,就有了自省的本錢。於是他開始想到這樣拚命工作,替客戶賺錢到底有什麼意義,想來想去,終於決定永遠離開坐了11年的交易檯,到華爾街以外廣闊的天地追求另外的人生。

壓力大 曾胖到110公斤

這時,他的創業合夥人只剩下柏克維茲了,另一位合夥人范恩早在1976年,大概是因為受不了這麼可怕的壓力,離開三人合創的公司,自行創立查特歐克合夥公司(Charter Oak Partners)。

史坦哈特說要永遠離開時,僅存的創業合夥人柏克維茲大概太了解他了,建議他離開一年,當作休一年長假,而不是退休,一年後還可以決定回不回公司。於是他從1978年10月1日起,離開公司。

這一年期間,他隨心所欲的過日子,但是,血管裡流著的作手血液始終澎湃洶湧,知道自己在股票市場上才能如魚得水,而且可能只有在股市中才能大展長才。

一年後,他回到公司,柏克維茲卻決定離開,創立HPB公司(HPB Associates),史坦哈特只好自己一個人和後來新加入的合夥人繼續奮鬥。

這時,痛苦、混亂的1970年代結束,通貨膨脹開始發飆,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伏克爾拚命提高利率,希望壓制通貨膨脹,因此短期利率扶搖直上,升到17%,匯率也開始劇烈變化,正是避險基金大展身手的時候,史坦哈特也開始擴大操作,涉足其他市場。

==

買公債 史坦哈特一年獲利97%

【經濟日報╱記者 劉道捷】

1981年春季,美國利率不斷上升,升到15%時,華爾街經濟學家一致認為利率會飆升到20多%,通貨膨脹會一發不可收拾,固定收益市場的債券後市看壞,史坦哈特卻獨具慧眼,看法跟大家相反,認為利率即將開始下降,債券價格會大漲,於是開始買進5年期美國國庫公債,買進金額不詳。

隨後利率繼續上升,升到17%,史坦哈特先前買進的5年期公債出現虧損,固定收益市場一片慘象,人人對債券避之唯恐不及,史坦哈特卻擴大投資公債,自己出5,000萬美元,融資2億美元,買進價值2.5億美元的10年期美國政府公債。


淘金原則一
用不完整資訊 做出良好決策

這種操作風險很高,因為利率毫無下降跡象,不知道史坦哈特憑什麼認為利率會回跌,買公債會賺錢,結果有好幾個月裡,利率走勢跟他作對,他持有的部位一度大虧1,000萬美元,但是,他緊抱不放,終於等到利率下降,讓他從這筆投資中賺到4,000萬美元,靠著這次操作,他這一年創下獲利97%的優異紀錄。他在這筆交易中運用了他秉持的好幾條投資規則:

第一是用不完整的資訊,做出良好的決策。他認為,在現實世界裡,投資人把錢投資下去冒險前,絕對得不到做決策所需要的所有資料,你永遠無法掌握你所需要的所有資訊,重要的是,你必須憑藉你所能得到的資訊,做出決定,因此必須做好功課,注意在任何投資狀況中最重要的事實。

第二是總是要信任你的直覺。對他來說,直覺不只是突發的預感而已,他認為直覺像藏在心裡的超級電腦,你甚至不知道心裡有這種電腦存在,如果你給這台電腦機會,它可以幫忙你在適當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決定。事實上,長久之後,你擁有的交易經驗會協助你培養出直覺,避開重大陷阱。

他操作IBM股票時,也運用類似的原則。1983年,IBM氣勢如日中天,是最績優的績優股,可是也到了要從藍色巨人用盡最後餘力,即將變成憂鬱巨人的轉捩點,因為大電腦(main-frame)銷路走平,各家個人電腦開始圍剿大電腦。當時IBM股價漲到117美元,史坦哈特買進80萬股,等股價漲到132美元時賣掉,同時反手作空,放空IBM25萬股,等IBM跌到120美元時回補,賺到1,500萬美元。


淘金原則二
相信你的直覺 避開重大陷阱

不過IBM畢竟實力強勁,在年華老去時還能努力振作,恢復舊日「容光」,因此又送給史坦哈特賺錢機會。

1993年,IBM幾乎走到末路,虧損驚人,以致執行長在羞辱中下台,換上新執行長葛斯納(Lou Gerstner)。大部分分析師都看壞IBM,以致IBM股價跌到低檔,史坦哈特卻獨持異見,認為IBM一再提列虧損,又有整體競爭力,將來一定會東山再起。

於是他開始買進IBM,買進後股價繼續下跌,他不為所動繼續逢低買進,買到700萬股,離買進2,000萬股的目標還很遠時,IBM開始回升,史坦哈特在買進半年後,出脫IBM,賺了30%。

==

投資封神榜》史坦哈特 靠頻繁操作賺錢

【經濟日報╱記者 劉道捷】

史坦哈特後來檢討1993年操作IBM的情況時,覺得自己買的時間稍早一些,但是賣得太早了,只賺了30%,跟IBM後來的全部漲幅相比,他賺到的利潤的確是小巫見大巫。

的確如此,根據他的回憶錄《華爾街財神》裡提到的時間來推測,他1993年中買進IBM時,股價大約略低於50元,他開始買進後兩個月內,IBM跌到大約41美元的谷底後反轉回升,他從股價還在50美元附近開始買,一直買到股價見底,因此大致可以推算他的成本應該略低於45美元。

他說自己在半年後賣出,賺了三成,因此推算起來,他應該是在1993年12月底、1994年1月初,股價大約漲到58至60美元時賣出。

早賣IBM 少賺一大票

但是,如果他多抱一年半,抱到1995年7月初,就可以賣到100美元;抱到1997年5月下旬IBM一股拆成兩股前夕(類似台灣一股配一股的股票股利),可以賣到170元到180元,獲利接近300%。這樣看來,史坦哈特這次操作IBM的確是很差勁。

史坦哈特的解釋是,他提早賣出是因為他從接受知性的挑戰、證明自己正確中得到的樂趣,遠超過從賺到最高報酬率中獲得的樂趣。一旦他證明自己的市場操作正確,他的心願就達成了,賺多賺少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這時挑戰已經結束,他已經準備發動下一波攻勢了(他這樣說似乎有點牽強)。

至於他是不是太早賣出,就見仁見智了,他說自己不像早年的投資大師巴魯克(Bernard Baruch)「是靠太早賣出致富的」。巴魯克總是賣得太早,總是留一段給別人賺,因此不會困在崩盤或急轉直下的反轉中,巴魯克最著名的故事是在1920年代末期股市瘋狂時期,在路上停下來擦鞋子,擦鞋童告訴他股票明牌,鞋子擦完,他就走回辦公室,把一切賣光。

不主張長期投資

史坦哈特卻是靠著頻繁操作賺錢的投資人,有自己特別的賣出規則,也不是長期投資人,絕對不會像巴菲特一樣「投資的期間是永恆」,反而可能是買了10分鐘後就賣掉。史坦哈特絕不主張長期投資,反而是競爭型投資人,要在賺錢方面跟別人競爭,也要在知識智慧上跟別人和自己競爭。

他自稱對於面對華爾街錯誤認知、獨排眾議的感覺很好,對於抓住反轉點的興趣遠高於隨波逐流,等到股價翻升,其他人都認為IBM是優異的投資標的時,他已經走得不見人影了。

經過計算的投機

這一點很有趣,也符合他的投資策略中「在知識智慧上要有競爭力」的原則,也就是要持續不斷的研究讓你賺錢的題材,研究的重點是要深入探討這種資料,深入到能夠讓你走在所有人的前面,查覺重大的情勢變化即將出現。

因此史坦哈特不主張長期投資,也不信奉價值型投資哲學,他的操作方式是狂熱的交易、或者應該說是經過計算的投機,只是投機經常給人很不好的觀感,所以他用比較好聽的方式,說喜歡把自己想成是注重基本面的價值型投資人。實際上是不是就只有天知道了。

==

投資封神榜》當債市玩家 史坦哈特照樣賺

【經濟日報╱記者 劉道捷】

史坦哈特自我檢討的話有一點自相矛盾,卻也有幾分事實,他說:「我總是利用基本面,但事實上,我的投資時間架構都是短期的。我進行大量交易,目的不見得是為了獲利,有時候是為了開啟其他機會,因為這樣我有機會了解很多東西,交易是一種觸媒。」

到了1990年代初期,他涉足債券投資,就是基於尋找其他機會,開始踏進他基本上沒有相當重大專業優勢、同時交易經驗也比股市少的領域。

憑總體經濟知識 創造短期高收益

他以股票交易起家,債券投資不是他的專長,卻能夠相當安心的涉足自己並沒有太多經驗優勢的債券投資,而且在很短的期間裡就能順利操作,創造優異績效,原因在於他開始債券投資時涉及的決策跟總體經濟有關,也與他所說的長期基本面知識有關。

因此他說自己沒有重大專業優勢其實不完全正確,因為他先前在股市操作時,就必須針對總體經濟基本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因此他開始從事債券交易時,至少已經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

他也承認自己是債券領域的業餘玩家,開始操作債券時,甚至不知道與債券有關的術語,也不完全了解殖利率曲線之類跟債券收益相關的分析。

但是他了解總體經濟走勢、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利率政策的意義、通貨膨脹的影響等相關知識。

更重要的是,他認為靠這些知識可以產生與眾不同的認知,可以讓他在很多種市場中,都能夠順利操作、賺錢。

他在回憶錄「華爾街財神」第135頁,說明自己靠著與眾「不同的認知」--「有真憑實據、並與市場的一致共識截然不同的看法」--作為分析工具,在知識上取得優勢,在不同市場中賺錢。

他舉例說,如果你認為今年通貨膨脹率可能升高到6%,大家卻認為通貨膨脹率只有3%,你幾乎一定可以從這種認知差異中賺錢。

如果你認為某一家上市公司今年每股可能賺到5元,所有其他人都認為這家公司今年每股可以賺到15元,如果你的看法正確,你幾乎也可以從這種不同的看法中獲利。

如果你認為美國經濟明年會走軟,日本經濟會復甦,因此美元會崩盤,你幾乎一樣可以從這種認知中獲利。

認知常與眾不同 在市場縱橫無礙

真是愈解釋愈不清楚,其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根據史坦哈特自己的說法,大家都會思考這些範圍比較廣闊的知識,他卻進一步的想到把精力、智慧和判斷應用在這些範圍廣泛的領域中,大致上可以帶來更好的結論。

有些人可能否認這一點,有些人可能認為每一個人對總體經濟或股價水準的判斷都帶有隨機性質,史坦哈特卻認為如果你把全部精力都投入研究某一個觀念上(例如研究日本),靠著這種努力研究,你對日本應該會有更深入的了解,或是能夠比別人更快查覺到變化,這樣就為自己創造了機會。因此他說這是一種知識的遊戲。

設法很玄,令人費解。他卻用這種方式,說明他的長期基本面觀點和實務上經常從事短期操作的衝突。

==

投資封神榜》傲慢 讓史坦哈特摔一大跤

【經濟日報╱記者 劉道捷】

1990年代前,史坦哈特操作極為順利,除了1987年紐約股市崩盤小有損傷外,幾乎一直意氣風發,投資績效十分出色,因而吸引很多資金,他操作的資產逼近50億美元,旗下設有四檔基金,如果他不限制別人投資,他的基金規模還會更大。

自詡金融才子 進軍各類商品

照他的說法,每次他參加社交活動,都有一群人心癢難熬,圍在他身邊,拜託他收下他們的錢,避險基金經理人做到這樣,可以說是頂尖的成就了,這種情形很容易讓人產生傲慢的心理,史坦哈特也不例外。可悲的是,上帝要毀滅一個人時,會叫他先生出傲慢之心。史坦哈特走下坡的種子就在這時種下了。

1990年代是分裂的時代,也是整合的時代,前蘇聯帝國崩潰,歐洲卻積極推動整合,希望組成歐洲聯邦,原本不可一世的太陽旗日薄崦嵫,原本無力飄動的星條旗現在迎風招展。

就在這種時候,各種分裂與整合、衰落與復興的力量影響眾多金融市場,股市、匯市、債市都出現激烈動盪,為擅於操作總體經濟投資的避險基金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索羅斯就是在這個時候,放空100多億美元的英鎊,迫使世界最古老的央行之一英格蘭銀行低頭,一夕之間賺到超過10億美元。

史坦哈特多年來在不同的市場操作,都能獲得優異績效,不免有點心高氣傲,信心十足,認為自己判斷能力高人一等,而且放諸四海皆準,於是開始招募人才,操作起全球股票、債券、信用與外匯市場,所有你想得到的工業國家各種金融市場、甚至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都可以看到史坦哈特的身影。

或許史坦哈特的投資手法高明,或許是整體情勢適合總體經濟操作,只要看對方向,敢大舉融資,投入金融市場,阿貓阿狗都能賺錢,何況史坦哈特還不是阿貓阿狗。因此史坦哈特在1990年代初期好比打順手牌,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無往不利,從1991到1993年間,史坦哈特的避險基金幾乎每年都創造高達60%的報酬率。

但是,到1994年初,國際經濟情勢突然劇變,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因為1993年底經濟成長率激升,在1994年2月初,提高五年來沒有提高的利率,美國債券殖利率上升,融資大買美國債券的投資人遭遇嚴重虧損,史坦哈特也沒有逃過。

債市急轉直下 一年慘賠31%

因為美國利率上升,債券吸引力超過歐洲債券,投資人爭相拋售歐洲債券,把資金轉移到美國市場。因為歐洲債券市場流動性不足,眾多投資人同時拋售,結果是大家都賣不出去,價格更是暴跌。就像戲院失火,大家都擠向逃生門,不是擠不出去,就是互相踐踏。

於是史坦哈特在歐洲債券市場蒙受的損失遠超過美國市場,而且不只這樣,他在新興市場的投資也慘遭滑鐵盧。從史坦哈特自己的描述來看,幾乎華爾街所有大型券商和避險基金同業都採取同樣操作方式,幾乎都蒙受同樣的損失。

史坦哈特喪失了特立獨行的操作眼光和能力,只是隨俗從眾,結果十分悽慘,這一年賠了31%。

==

投資封神榜》史坦哈特 走出大賠陰影

【經濟日報╱記者 劉道捷】

一年慘賠31%對史坦哈特是極為沈重的打擊,過去不請自來的資金紛紛撤資。1994年初,史坦哈特管理的資產大約有50億美元,最慘的時候,虧損加上投資人撤走的資金大約29億美元,僅剩約21億美元,這段期間裡,史坦哈特可以說是嚐盡了投資圈裡的人情冷暖。

但是,如果把史坦哈特遭到的打擊或感受的痛苦量化,應該不只是流失的29億美元,也不只是賠掉的31%而已。

專家早已研究過,虧損的衝擊是同等金額獲利帶來的喜悅的2倍到2.5倍,一般都說是2.5倍。假設2.5倍的說法合理,史坦哈特虧損和流失的資金將近30億美元,表示他感受到的痛苦好比損失了75億美元。

風光回憶已泛黃 人情冷暖獨自嚐

從史坦哈特這幾年接受專訪的談話可以看出,一、二十年來,史坦哈特對1987年紐約股市崩盤時的失利,一直耿耿於懷。但是,那一年裡,史坦哈特只是在崩盤後的一段期間裡小賠,全年結算還小賺。光是這麼一點小小的挫敗,就讓他難過這麼久,1994年的慘敗恐怕會讓他永生難忘了。

難怪這段期間裡史坦哈特失意喪志,只差沒有自我了斷,這麼悽慘的原因在於史坦哈特常常覺得,自己活著的價值是由能不能繼續賺錢而定,既然已經失敗,那做人還有什麼價值?

更倒楣的是,證管會對先前一件公債標售弊案的調查在這時急轉直下,指控史坦哈特的公司、薩羅門兄弟公司和凱克斯頓公司(Caxton Corp.),涉嫌聯合壟斷公債市場若干期別的公債標售。

這下麻煩大了,華爾街業者被美國證管會纏上,絕對沒有好事,即使沒有罪、不必進監牢吃牢飯,少說都要脫掉兩層皮。史坦哈特在人生最低潮時,碰到這種事情,只好花錢消災,和證管會和解,接受巨額罰金,但是不認罪。最後史坦哈特和公司付出了7,500萬美元的罰金。

慘賠過後學教訓 轉而擁抱績優股

經歷重大挫敗和灰暗的日子後,史坦哈特學到很多教訓,覺得自己心裡失去了一些東西,再也找不回來了。不過進入新的一年後,他終於重新振作,恢復了銳利的眼光和犀利的操作,不再在自己其實不太了解的國際債券市場打滾,轉而擁抱績優股。

結果這一年操作成功,他繼續賺錢,全年賺到26%的報酬率,管理資產也緩緩回升到26億美元。雖然如此,這一年裡,史坦哈特心裡應該是沒有太多歡欣。

有一首西洋歌曲說:「你覺得力不從心(心裡承諾了什麼,卻無法身體力行)的時候,就代表你的巔峰時期已經過了。」當時54歲的史坦哈特應該有這種悲涼的感覺,因此1995年裡,史坦哈特都在考慮未來該怎麼走。

這一年裡華爾街投資圈相當動盪,也有一點像賺大錢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回的味道,很多著名的投資高手紛紛退出江湖,例如,跟史坦哈特同案被告的凱克斯頓公司老闆柯夫納(Bruce Kovner),把13億美元的資金退還投資人;傳奇性的避險基金經理人瓊斯(Paul Tudor Jones)結束了兩檔海外基金。索羅斯的基金也在苦苦掙扎,或許影響了史坦哈特。

==

投資封神榜》傳承經驗 史坦哈特收山

【經濟日報╱記者 劉道捷】

處在困境裡,思慮似乎比較澄澈,史坦哈特就是這樣,市場上的挫折、投資人的指責、資金的流失讓他反覆思索,終於想通了,自己半輩子努力,已經賺了幾億美元,一輩子也用不完,年齡也到了50多歲,少年時想賺大錢的夢想實現了不知道多少次,一切都可以告慰自己了,何必在老年即將來臨時,還努力為他人作嫁?

改變定位
發行指數股票基金

想通了,史坦哈特就下定決心,退出避險基金天地,他在1995年10月11日,宣布結束自己的公司,把旗下四檔基金的資金退還投資人,從此不再拚死拚活,替別人賺錢了。因為史坦哈特有過退隱一年又出山的紀錄,若干投資人期望他二次出馬,等了十年也沒有等到。史坦哈特退休後,過著快意的退休生活,原來的辦公室還保留,犯操盤癮時,就坐上交易檯,小小的操作自己的資金,也把一部分錢交給夠格的基金經理人代操。

尋根計畫
推動以色列生存權

去年他和一些名家合資15億美元,成立智慧樹公司(WisdomTree),開始發行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在相當短的期間裡,至少已經發行了30檔以上的ETF,公司也努力行銷和推動公關,把自己定位為與眾不同的ETF發行公司。

但他退休後,最關心的是自己的血統─猶太民族,雖然他不是虔誠的猶太教徒,甚至說自己是無神論者,看到美國猶太後裔的猶太意識逐漸流失,還是心急如焚,希望在年輕美國猶太裔心中,重重的烙下難以磨滅的猶太意識。

於是他和海冠公司(Seagram)執行長布隆夫曼(Charles Bronfman)出錢出力,又找上以色列政府,合力推動叫做「以色列生存權」的尋根計畫,2000年新年,在美、加兩國找了5,000個年輕猶太後裔,在其他國家找了1,000個,用飛機把他們送到以色列尋根,在這些青年心中留下猶太意識的烙印。此外,史坦哈特也留下一些教訓,供投資人參考,其中有幾點特別適用後生小子。

良心建議
深入研究增廣智慧

一、在人生早期把所有的錯誤犯完,你愈早學到愈多慘痛教訓,將來犯的錯誤會愈少,年輕投資人常見的錯誤是太相信營業員、分析師和投資理財刊物,這些人都想把爛股票賣給你。

二、總是要做你喜歡做的事情賺錢維生,你才會投下全部精力,追求長期的成就。

三、在知識、智慧上要有競爭力,要不斷研究讓你賺錢的題材,重點是要深入探討這種資料,深入到足以讓你走在大家前面,察覺重大的情勢變化即將出現。

四、用不完整的資訊,做出良好的決策。在現實世界裡,投資人把錢投資下去冒險前,絕對得不到做決策所需要的所有資料,你永遠無法掌握你所需要的所有資訊,重要的是,你必須憑藉你所能得到的資訊,做出決定,因此必須做好功課,注意在任何投資狀況中最重要的事實。

五、信任直覺。直覺不只是突發的預感而已,直覺像藏在心裡的超級電腦,你甚至不知道心裡有這種電腦存在,如果你給這台電腦機會,它可以幫助你在適當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決定。事實上,長久之後,你擁有的交易經驗會協助你培養出直覺,避開重大陷阱。

六、不要進行小額投資,要玩就玩大的,因為你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要投入金錢遊戲冒險時,一定要確定報酬夠大,值得冒險。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麥克風選股法使用教學

d神語錄

期貨天王張松允訪談筆記 1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