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分析要設防



要在市場中生存,你必須學習生活在一連串的意外當中,學習在不確定的狀況之下做出決策,同時承擔極大的壓力。價格走勢就像天氣一般陰晴不定,如同氣象預報提供的只是機率,短期的價格走勢幾乎純屬隨機。但有些人總企圖要「解釋天氣」,把一些其實毫不相干的點和線連結起來,並將各種原本應該屬於隨機的型態、支撐與壓力賦予意義,並且相信這些型態具有預測未來走勢的能力。

隨便翻開一張線圖,我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各種型態:箱型、旗型、頭肩頂、頭肩底……而在眾多的技術分析方式當中,在傳奇的大概就屬K線了,故事是這樣開始的:日本的米商用開高低收四個價格,把每日的價格繪製成一連串的圖形,企圖藉此預測價格。這個方法後來被廣泛的運用到幾乎所有的商品上,台灣投資人在幾乎所有的股票軟體上,預設的線圖都是K線。許多人出了專論K線的書,列出幾十種不同的組合,聲稱這些組合一但出現,隨後就會有相應的多頭或空頭走勢。

這些理論聽起來很美好,但主要的問題是,幾乎沒有任何關於圖形的技術分析,能夠禁得起嚴格的檢視,所有主流型態都被學術界以歷史走勢統計過,結論很一致:沒有用。我們在那些理財雜誌、技術分析書籍中看到的那些例子,幾乎都是「精選範例」。其實人人在事後都可以找到線圖中的轉折,箱型,和支壓,可惜的是這總是只在「事後」才看得出來,至少我沒認識或聽過誰,可以在「事前」不斷提出準確的預測,這些分析絕大多數都是後見之明。有興趣的話,可以去圖書館找過期理財雜誌裡關於個股走勢的分析,然後跟之後的走勢比較,相信你會對那些「分析」有更深刻的體會。

如果各位認為學術界和實際的金融操作嚴重脫節,依然想要使用「市場專家們」所採用的技術分析來預測走勢,我想提幾個在運用之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1. 支撐與壓力:

出現折返時,要出現多大的折返才算有效?0.5%?1%?5%?10%?非支撐壓力區的折返走勢,和支撐壓力區出現的折返走勢有什麼差別?如果無支撐壓力區出現折返時,會被視為隨機,那為什麼支壓區及其附近的折返,卻會被視為非隨機?特別是在槓龜率這麼高的狀況下……

2. 箱型理論:

使用箱型理論的人,看起來準確度很高,但這其實都是假象,因為用箱型預測的時候,只要設定一個夠大的區間(ex:+3%~-3%),就可以確保自己大部分時候是對的。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若在台股的日走勢當中,把箱型區間設定為+7%~-7%,準確率會高達100%,長期走勢也是一樣的狀況。

3. 時間轉折:

最有名的費氏數列—1、1、2、3、5、8、13、21、34、55……很美妙,很有規律,實際運用時要是看小時、看日、看週、正負誤差3,那麼大部分折返都能抓到。但是我自創一個2、7、9、12、15、20、31、39、44數列,準確度看起來好像還是不錯?

4. 型態:

全世界都知道要W底作多、M頭放空,目標是測等幅,但是這個說法的依據在哪裡?的確,很多股票的走勢在事後都可以看出M頭和W底,但是若深入去檢視,其實有更多失敗的M頭和W底隱藏在線圖當中,其他的型態也有類似的問題。

我想這類分析能夠持續生存的關鍵是,只有線圖才能讓分析師每天更新分析內容。由於公司的營收一個月才發表一次,財報是每季一次,因此基本分析者無法經常更新分析內容,也沒有多少人願意付錢給個把月才會更新一次訊息的分析師。但價格圖形就不一樣了,每個交易日都會有新的價格走勢出現,分析的尺度甚至可以縮短到以分鐘計,而且圖形十分直觀,只要有一隻紅筆和一把尺,每個人都可以在圖形中找到無數的型態,隨時都會有新的標的可以提供給大眾,這給了分析師生存的空間。

國外曾經有人訪問某位在某小交易所的交易冠軍,他是個看起來很普通的老頭,記者問冠軍有沒有什麼訣竅,他神秘兮兮的從懷裡拿出一個硬幣,說道:「這是我的幸運硬幣,我每次進場都靠它決定多空,正面作多,反面做空,但是當天虧損的話我就會把部位出清,就是這樣而已。」說穿了,技術分析就是交易員們的硬幣。絕大部分的技術分析,在統計檢定下都會露出原形,雖然過去有效的東西在未來不見得有效,但是在過去無效的東西在未來就會變得有用?若想靠大家都知道的技術分析方法來預測走勢,效果恐怕還不如一枚銅板。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麥克風選股法使用教學

d神語錄

期貨天王張松允訪談筆記 1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