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開講─人生財富最重要的六堂課(六)
中國石油公司
以市場資本來計算,中國石油(Petrochina)是全世界第四大的石油公司,排名在荷蘭皇家蜆牌(RoyalDutchShell)之後。波克夏持有中油二十三億股,佔中油外國持股的百分之一點三。巴菲特以四億八千八百萬美元買下這些股份,二○○六年下半年增值到三十三億美元。
中國石油的大股東是中國政府,再加上中非蘇丹發生的摧殘人權的暴行,迫使巴菲特在波克夏的網站上刊登一篇評論。激進主義分子宣稱中國石油在蘇丹有龐大的石油投資,提供資金給專制極權的政府。有許多人呼籲巴菲特賣掉中國石油的股份。
巴菲特在網站的評論中指出,雖然中國政府在蘇丹有種種活動,但是他沒有看到中國石油在蘇丹活動的證據。
「不能把中國政府的活動歸咎於中國石油公司,也不能視為中國政府所控制的其他大企業,像是中國移動通訊(China Mobil)、中國人壽保險(China Life)、與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所做的。子公司沒有能力控制母公司的政策。」
巴菲特繼續警告抗議者,對於無意中造成的結果要小心。如果中國賣掉在蘇丹的投資,將被迫以很低的價格出售,最可能的買家將會是蘇丹政府。
「經過這樣的交易,蘇丹政府的財務轉好,石油的收入將會大增。由於石油是通用性的產品,蘇丹產出的石油可以在世界市場上銷售,就像是海珊時代伊拉克的石油以及現在伊朗的石油可以到處銷售。提議中國政府賣掉在蘇丹投資的人,應該問最重要的經濟問題,『接下來怎麼辦?』」
擴大能力圈
擴大能力圈的方法:
「圈選出你所了解的企業,然後按照價值、良好管理、以及是否受到不景氣影響等因素,刪掉不合格的企業。」
接著:
「我一次只選一種行業,並且培養六種專業知識。我現在不會接受任何行業的傳統看法,我會自己好好想一遍。
「如果我在觀察一家保險公司或是紙業公司,我會設想我剛繼承這家公司,這是我家庭將永遠擁有的唯一資產。
「我要怎麼做?我要想什麼?我要擔心什麼?誰是我的競爭對手?誰是我的顧客?出去跟顧客聊聊,找出這家公司與其他公司相較之下的優缺點。
「如果你都做了,可能就會比管理階層更加了解這家公司。」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可以利用『價值現場』(Value Live)以及黑板評估所有股票的價值,那一定是吹牛的,因為沒有那麼簡單。但是如果你花時間專心研究某些行業,你會學到有關價值的許多學問。」
巴菲特只投資他所畫出的能力圈之內,因此錯過一些很好的投資,因為他沒有能力或知識評估這些公司:
「我錯過投資行動電話,因為這不在我的能力圈之內。」
能力圈可能是一輩子的事。一九九五年,波克夏買下蓋可公司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巴菲特發現他的教授葛拉漢是蓋可公司的董事長,他開始對蓋可公司有興趣:
「二十歲的時候,曾經將我一半以上的淨值投資在蓋可公司。」
有人問他為什麼投資保險公司,因為保險業的股價起伏波動很大:
「有時候很好,不是經常都好,有時候很可怕。」
就看如何管理風險:
「我可以到急診室賣人壽保險,只要你能讓我收取夠高的保費。」
附註:巴菲特投資保險浮存金(insurance float)的技巧相當有名,浮存金是已經收取的保費但是還沒付出的理賠金。
巴菲特常說:
「我的原則應用在科技類股還是有效的,但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做。如果我們造成你的虧損,希望明年還能在此解釋我們是怎麼做的。我確定比爾‧蓋茲也會應用相同的原則。他了解科技股,就像我了解可口可樂或吉列刮鬍刀。我確定他尋求的是安全。我確定他處理的方式,就像他擁有這家公司,而不只是股票。所以我們的原則可以適用於任何科技類股,只不過我們沒有去做。如果我們在能力圈內無法發現適合對象,我們不會擴大能力圈。我們會等待。」
查理‧孟格對於這議題有他自己的觀點:「能力圈有三個籃子,進、出、與太困難。很多都被丟進太困難的籃子裡。」
也許是因為跟比爾‧蓋茲的友誼日增,並且跟蓋茲討論過,所以巴菲特開始轉移到較高層次的科技類股。﹝蓋茲於二○○五年加入波克夏的董事會。﹞一九九九年,巴菲特買進大湖化工公司(Great Lakes Chemical Corp.)百分之六點八的股份,以及TCA有線電視公司(TCA CableTV)百分之八點一的股份。二○○二年,巴菲特投資Level 3電信公司五億美元,Level3電信公司從事全美國高速網路聲音與資料傳輸業務。巴菲特對於Level 3電信公司有信心,是因為這家公司由奧瑪哈的彼得奇威公司(PeterKiewit Sons Inc.)的子公司所創立,並且由巴菲特的朋友小華特‧史考特(Walter ScottJr.)﹝他也是波克夏的董事﹞擔任董事長:
「有時候你在核心能力之外,投資Level 3電信公司就是這種情況。但是我願意下賭注在這些人身上,我認為我了解他們。有時候,其他人也會下賭注在我身上。」
巴菲特繼續擴大他的能力圈,買下Nextel﹝譯註:行動通信服務商﹞的債權與優先股,並且買下TTI公司,TTI是被動互聯電磁元件的主要批發廠商,總部設於徳州沃斯堡(Fort Worth),是全世界第七大的元件批發商。
買閱讀眼鏡
巴菲特如何決定一家企業的價值呢?他大量閱讀。
「我閱讀公司的年度報告,以及該公司競爭對手的年度報告,這是資料的主要來源。」
他第一次對蓋可公司感興趣時,據巴菲特說:
「我閱讀很多資料,我到圖書館…先從最佳﹝保險業服務評比﹞開始,看了很多家公司的資料,閱讀相關的書籍與年度報告,找﹝保險專家﹞談,有機會就跟管理階層聊聊。」
孟格也同意閱讀是很重要的:「我這輩子就不知道有誰是﹝不閱讀﹞的聰明人,一個也沒有。華倫閱讀之多,你會感到訝異…我的孩子可能認為我是兩腳書櫥。」
巴菲特說,如果你什麼都不懂,不要責怪自己:
「寫個﹝會計﹞的註腳,解釋人壽公司的『遞延取得成本』(deferred acquisitioncost),或是任何你想要做的事情,這不是不可能的。你能夠寫,所以你才了解。如果你不了解還能寫得出來,那我也很懷疑。如果我不了解註腳寫的是什麼,我不會投資這家公司,因為我知道他們不要我了解。」
成為調查記者
《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得華徳(Bob Woodward)﹝揭發水門案的記者﹞有一次問巴菲特,如何分析股票:
「調查就是報導。我告訴他,想像自己奉命對自己的報社做深入報導。他會問許多問題,挖掘出許多事實。他會對《華盛頓郵報》非常了解,就是這樣。」
巴菲特的研究有時候喜歡探究到底。羅斯餐廳(Ross’s)是他最喜歡的奧瑪哈牛排館,有一次他坐在櫃檯後面,計算有多少顧客使用美國運通卡。有時候甚至不像是在做研究:
「我記得有一次下午二點鐘,我到四十五街的百老匯一家戲院去看『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我有一點事情,就到售票處跟小姐說:『我要到附近接小孩。』我是想知道,這電影未來是否還會一再播映。」
簡單就好
有朋友建議巴菲特投資房地產,他回答說:
「股票市場如此容易,我何必去做房地產?」
「﹝價值型投資﹞的概念似乎很簡單也很平常,相較之下,唸書攻讀經濟學博士好像是一種浪費。有點像是在神學院唸了八年,然後有人告訴你,最重要的就是十誡。」
有人問,他與孟格在他們所買下的公司如何執行「應有的注意」(due diligence),巴菲特回答說:
「如果你必須徹底調查,那一定哪裡有問題。」
查理說他們曾經在一次收購案中被傳喚,提出他們幕僚的報告,孟格說:「根本沒有什麼報告,也沒有任何幕僚。」
一九八六年,波克夏哈薩威在報上刊登廣告,尋找收購的公司。廣告說:
「我們沒有幕僚,我們不需要跟顧問、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等討論貴公司。跟你進行交易的人,只有波克夏的副董事長查理‧孟格與我。」
「投資要做的,就是在好的時機挑選好的股票,只要他們維持公司運作良好,就繼續抱著他們的股票。」
「談到商學院,我總是說,如果學生畢業時發給每人一張二十個洞的回數票,他們可能會更好。每次他們做投資決策,就打一個洞。如果你為了更好的機會,就會謹慎使用,永遠也不會用完這二十個洞。」
附註:《富比世》雜誌專欄作家馬克‧修伯特(Mark Hulbert)曾經統計過,如果將巴菲特最好的十五個決策從其他數百個決策中扣除,他的績效只是中等而已。
查理‧孟格談到這個簡單的理論:「如果你相信華倫所說的,你就可以在幾個星期內教完整的﹝投資組合管理﹞課程。」
要有雄心壯志
幾年前,在波克夏哈薩威股東年會開幕時,巴菲特拍拍麥克風,測試是否開啟:
「測試…一百萬…二百萬…三百萬。」
「我以前經營投資合夥生意時做過一項研究,比較我們所有的大投資與小投資,發現大投資總是比小投資效益更佳。做重大決定時,開始的時候總是要密集討論,要克服種種考驗,或是要具備一些知識;做小投資時可能就草率行事。有人說:『我買了一百股某某股票,因為昨天晚上在聚會時聽到有人報這支明牌。』做小決策時往往就是這樣,你不需要很好的理由就去做了。」
「我無法同時做五十或七十五件事情。那是諾亞方舟式的投資,最後將一無所得。我喜歡將大筆的金錢放在少數的東西上。」
雖然巴菲特說過,小公司也可能有優異的成長,不過這些公司不適合像波克夏這種規模的控股公司:
「我們找尋的是波音七四七,不是模型飛機。」
「我就像是籃球教練,我在街上尋找的是七呎高的長人。如果有人找上我,說:『我身高五呎,但是你應該看看我運球,』我可沒興趣。」
無論大小,公司必須有卓越的績效:
「我寧願花一千萬美元買盈餘百分之十五的公司,更甚於花一億美元買盈餘百分之五的公司。」
以市場資本來計算,中國石油(Petrochina)是全世界第四大的石油公司,排名在荷蘭皇家蜆牌(RoyalDutchShell)之後。波克夏持有中油二十三億股,佔中油外國持股的百分之一點三。巴菲特以四億八千八百萬美元買下這些股份,二○○六年下半年增值到三十三億美元。
中國石油的大股東是中國政府,再加上中非蘇丹發生的摧殘人權的暴行,迫使巴菲特在波克夏的網站上刊登一篇評論。激進主義分子宣稱中國石油在蘇丹有龐大的石油投資,提供資金給專制極權的政府。有許多人呼籲巴菲特賣掉中國石油的股份。
巴菲特在網站的評論中指出,雖然中國政府在蘇丹有種種活動,但是他沒有看到中國石油在蘇丹活動的證據。
「不能把中國政府的活動歸咎於中國石油公司,也不能視為中國政府所控制的其他大企業,像是中國移動通訊(China Mobil)、中國人壽保險(China Life)、與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所做的。子公司沒有能力控制母公司的政策。」
巴菲特繼續警告抗議者,對於無意中造成的結果要小心。如果中國賣掉在蘇丹的投資,將被迫以很低的價格出售,最可能的買家將會是蘇丹政府。
「經過這樣的交易,蘇丹政府的財務轉好,石油的收入將會大增。由於石油是通用性的產品,蘇丹產出的石油可以在世界市場上銷售,就像是海珊時代伊拉克的石油以及現在伊朗的石油可以到處銷售。提議中國政府賣掉在蘇丹投資的人,應該問最重要的經濟問題,『接下來怎麼辦?』」
擴大能力圈
擴大能力圈的方法:
「圈選出你所了解的企業,然後按照價值、良好管理、以及是否受到不景氣影響等因素,刪掉不合格的企業。」
接著:
「我一次只選一種行業,並且培養六種專業知識。我現在不會接受任何行業的傳統看法,我會自己好好想一遍。
「如果我在觀察一家保險公司或是紙業公司,我會設想我剛繼承這家公司,這是我家庭將永遠擁有的唯一資產。
「我要怎麼做?我要想什麼?我要擔心什麼?誰是我的競爭對手?誰是我的顧客?出去跟顧客聊聊,找出這家公司與其他公司相較之下的優缺點。
「如果你都做了,可能就會比管理階層更加了解這家公司。」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可以利用『價值現場』(Value Live)以及黑板評估所有股票的價值,那一定是吹牛的,因為沒有那麼簡單。但是如果你花時間專心研究某些行業,你會學到有關價值的許多學問。」
巴菲特只投資他所畫出的能力圈之內,因此錯過一些很好的投資,因為他沒有能力或知識評估這些公司:
「我錯過投資行動電話,因為這不在我的能力圈之內。」
能力圈可能是一輩子的事。一九九五年,波克夏買下蓋可公司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巴菲特發現他的教授葛拉漢是蓋可公司的董事長,他開始對蓋可公司有興趣:
「二十歲的時候,曾經將我一半以上的淨值投資在蓋可公司。」
有人問他為什麼投資保險公司,因為保險業的股價起伏波動很大:
「有時候很好,不是經常都好,有時候很可怕。」
就看如何管理風險:
「我可以到急診室賣人壽保險,只要你能讓我收取夠高的保費。」
附註:巴菲特投資保險浮存金(insurance float)的技巧相當有名,浮存金是已經收取的保費但是還沒付出的理賠金。
巴菲特常說:
「我的原則應用在科技類股還是有效的,但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做。如果我們造成你的虧損,希望明年還能在此解釋我們是怎麼做的。我確定比爾‧蓋茲也會應用相同的原則。他了解科技股,就像我了解可口可樂或吉列刮鬍刀。我確定他尋求的是安全。我確定他處理的方式,就像他擁有這家公司,而不只是股票。所以我們的原則可以適用於任何科技類股,只不過我們沒有去做。如果我們在能力圈內無法發現適合對象,我們不會擴大能力圈。我們會等待。」
查理‧孟格對於這議題有他自己的觀點:「能力圈有三個籃子,進、出、與太困難。很多都被丟進太困難的籃子裡。」
也許是因為跟比爾‧蓋茲的友誼日增,並且跟蓋茲討論過,所以巴菲特開始轉移到較高層次的科技類股。﹝蓋茲於二○○五年加入波克夏的董事會。﹞一九九九年,巴菲特買進大湖化工公司(Great Lakes Chemical Corp.)百分之六點八的股份,以及TCA有線電視公司(TCA CableTV)百分之八點一的股份。二○○二年,巴菲特投資Level 3電信公司五億美元,Level3電信公司從事全美國高速網路聲音與資料傳輸業務。巴菲特對於Level 3電信公司有信心,是因為這家公司由奧瑪哈的彼得奇威公司(PeterKiewit Sons Inc.)的子公司所創立,並且由巴菲特的朋友小華特‧史考特(Walter ScottJr.)﹝他也是波克夏的董事﹞擔任董事長:
「有時候你在核心能力之外,投資Level 3電信公司就是這種情況。但是我願意下賭注在這些人身上,我認為我了解他們。有時候,其他人也會下賭注在我身上。」
巴菲特繼續擴大他的能力圈,買下Nextel﹝譯註:行動通信服務商﹞的債權與優先股,並且買下TTI公司,TTI是被動互聯電磁元件的主要批發廠商,總部設於徳州沃斯堡(Fort Worth),是全世界第七大的元件批發商。
買閱讀眼鏡
巴菲特如何決定一家企業的價值呢?他大量閱讀。
「我閱讀公司的年度報告,以及該公司競爭對手的年度報告,這是資料的主要來源。」
他第一次對蓋可公司感興趣時,據巴菲特說:
「我閱讀很多資料,我到圖書館…先從最佳﹝保險業服務評比﹞開始,看了很多家公司的資料,閱讀相關的書籍與年度報告,找﹝保險專家﹞談,有機會就跟管理階層聊聊。」
孟格也同意閱讀是很重要的:「我這輩子就不知道有誰是﹝不閱讀﹞的聰明人,一個也沒有。華倫閱讀之多,你會感到訝異…我的孩子可能認為我是兩腳書櫥。」
巴菲特說,如果你什麼都不懂,不要責怪自己:
「寫個﹝會計﹞的註腳,解釋人壽公司的『遞延取得成本』(deferred acquisitioncost),或是任何你想要做的事情,這不是不可能的。你能夠寫,所以你才了解。如果你不了解還能寫得出來,那我也很懷疑。如果我不了解註腳寫的是什麼,我不會投資這家公司,因為我知道他們不要我了解。」
成為調查記者
《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得華徳(Bob Woodward)﹝揭發水門案的記者﹞有一次問巴菲特,如何分析股票:
「調查就是報導。我告訴他,想像自己奉命對自己的報社做深入報導。他會問許多問題,挖掘出許多事實。他會對《華盛頓郵報》非常了解,就是這樣。」
巴菲特的研究有時候喜歡探究到底。羅斯餐廳(Ross’s)是他最喜歡的奧瑪哈牛排館,有一次他坐在櫃檯後面,計算有多少顧客使用美國運通卡。有時候甚至不像是在做研究:
「我記得有一次下午二點鐘,我到四十五街的百老匯一家戲院去看『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我有一點事情,就到售票處跟小姐說:『我要到附近接小孩。』我是想知道,這電影未來是否還會一再播映。」
簡單就好
有朋友建議巴菲特投資房地產,他回答說:
「股票市場如此容易,我何必去做房地產?」
「﹝價值型投資﹞的概念似乎很簡單也很平常,相較之下,唸書攻讀經濟學博士好像是一種浪費。有點像是在神學院唸了八年,然後有人告訴你,最重要的就是十誡。」
有人問,他與孟格在他們所買下的公司如何執行「應有的注意」(due diligence),巴菲特回答說:
「如果你必須徹底調查,那一定哪裡有問題。」
查理說他們曾經在一次收購案中被傳喚,提出他們幕僚的報告,孟格說:「根本沒有什麼報告,也沒有任何幕僚。」
一九八六年,波克夏哈薩威在報上刊登廣告,尋找收購的公司。廣告說:
「我們沒有幕僚,我們不需要跟顧問、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等討論貴公司。跟你進行交易的人,只有波克夏的副董事長查理‧孟格與我。」
「投資要做的,就是在好的時機挑選好的股票,只要他們維持公司運作良好,就繼續抱著他們的股票。」
「談到商學院,我總是說,如果學生畢業時發給每人一張二十個洞的回數票,他們可能會更好。每次他們做投資決策,就打一個洞。如果你為了更好的機會,就會謹慎使用,永遠也不會用完這二十個洞。」
附註:《富比世》雜誌專欄作家馬克‧修伯特(Mark Hulbert)曾經統計過,如果將巴菲特最好的十五個決策從其他數百個決策中扣除,他的績效只是中等而已。
查理‧孟格談到這個簡單的理論:「如果你相信華倫所說的,你就可以在幾個星期內教完整的﹝投資組合管理﹞課程。」
要有雄心壯志
幾年前,在波克夏哈薩威股東年會開幕時,巴菲特拍拍麥克風,測試是否開啟:
「測試…一百萬…二百萬…三百萬。」
「我以前經營投資合夥生意時做過一項研究,比較我們所有的大投資與小投資,發現大投資總是比小投資效益更佳。做重大決定時,開始的時候總是要密集討論,要克服種種考驗,或是要具備一些知識;做小投資時可能就草率行事。有人說:『我買了一百股某某股票,因為昨天晚上在聚會時聽到有人報這支明牌。』做小決策時往往就是這樣,你不需要很好的理由就去做了。」
「我無法同時做五十或七十五件事情。那是諾亞方舟式的投資,最後將一無所得。我喜歡將大筆的金錢放在少數的東西上。」
雖然巴菲特說過,小公司也可能有優異的成長,不過這些公司不適合像波克夏這種規模的控股公司:
「我們找尋的是波音七四七,不是模型飛機。」
「我就像是籃球教練,我在街上尋找的是七呎高的長人。如果有人找上我,說:『我身高五呎,但是你應該看看我運球,』我可沒興趣。」
無論大小,公司必須有卓越的績效:
「我寧願花一千萬美元買盈餘百分之十五的公司,更甚於花一億美元買盈餘百分之五的公司。」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