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07的文章

對話(2007/10/12)

想請問一下 今天我早盤觀察到 早盤開低 可是隨後拉回 台指期跟小台指都拉到日平均線以上 可是摩台指連日平均都站不上 台指期雖然突破日線 可是卻也一直上不去 我主要是看五分線 然後用一分線來找訊號 「看太短了吧 這麼細的操作我很難提供建議喔 因為我自己的經驗不太好  賺是可以賺 但是幾乎全被手續費和稅吃光了」 那我想問問 摩台指早盤相對之下顯得弱勢 「我覺得沒意義 我記得統計上摩台指沒有明顯的領先效應  就剛好而已 你一定也會找到台指領先的時候」 歐 有 有時候台指先漲了 可是摩台指才慢慢漲 「所以啦」 摩台指跟台指期的關聯是什麼阿 「摩台代表大型股啊」 那摩台指都是誰玩得比較多阿?外資嗎? 「不知道耶 這要問sgx」 不好意思sgx是? 「新加坡的交易所 要查他們的資料才知道比率啊 我不亂說」 納今天台指跌了快三百點 接下來還回跌嗎?還會跌嗎? 因為其實今天收盤我有未平倉的空單 「我哪知道啊 知道就押身家了 =.=  俗話說 只要知道未來三天的收盤價 一年就可以賺到翻  反正死命的押就好啦 問題是應該沒人做得到吧  不然市場資金會用恐怖的速度集中」 恩恩 其實我也是覺得作當沖不好 尤其是學生很難專心看盤 我拜讀了您之前幾篇的交易回顧心得 我就覺得賺波段好像很好 「當沖對我來說太累了 看人啦  有人當沖能賺 波段會虧 那就不能說他做波段好  只是一般人做波段會比較容易賺一點 因為反應的空間比較大」 可是作波段的心理壓力比較大拉 「會嗎 我覺得當沖心理壓力比較大  哈哈 所以說看人」 九月二十六那天 我中午下課回來 發現一路大漲 而且均線呈現向上發散 且剛好快要收盤了 突破前面數日的高點 於是進場作了多單 事實上我是看了一本叫做 交易訊號的書 他所提供的突破區間高低點操作法 書上所說的停利點是四百點 停損一百點 風報比可在一比四 可是 大概連漲兩天後 出現比較大的殺尾盤 心裡就恐慌獲利受損 就會忍不住把它賣掉 我想這要怎麼克服阿 是不是只有信賴這個系統 中間不要看盤 這樣嗎? 「哈 看不看看個人 我上班也會偷瞄啊  不過就只是偷瞄而已 進出點通常已經先定好了」 是歐 那你個人認為 周一跌的機會大不大 「我說了我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今天會跌那麼多啊  只是我手上剛好有空單而已 早盤還是虧的  操作紀律比較重要 預測其次  問人家行情看法不是好習慣 如果我跟你說會跌 你就要追...

台股投資40年 - GNP成長率

圖片
sixgates提到:「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GDP成長率應該是比這些國家高出不少的……」 == 如果從很久以前開始算的話,這樣說有道理 但很不幸的,2000年後台灣GDP成長率非常低 請見近30年來的 主要國家GDP 下面有幾個數據: 「2000-2006 GDP增幅」 目前GDP 3000e美元左右的國家- 台灣 10.69%........比利時 59.89% (2000-2005) 瑞士 53.86%........瑞典... 58.96% 亞洲國家- 日本... -5.59%......大陸 143.35% 韓國... 73.77%.....泰國 68.85% 菲律賓 54.66%.....越南 69.77% (2000-2005) 柬埔寨 69.12% (2000-2005) 歐美國家- 美國 34.93%........加拿大 75.13% 德國 52.31%........法國 68.93% 英國 64.42% 「台灣GDP年化成長率」 ....年份.........成長率...排名 1980-1989... 14.48% (2) 1990-1999... 7.21%.. (11) 2000-2006... 1.71%.. (29) 1980-1984... 8.42%.. (4) 1985-1989... 20.88% (4) 1990-1994... 10.59% (16) 1995-1999... 3.93%.. (8) 「各國GDP成長率排名」 十年期 五年期 結論與感想: 1.2000年後台灣同胞至少贏了日本鬼子還有阿根廷別為我哭泣,至於為何會輸其他國家? 「ㄓㄟ隴系阿共阿ㄟ陰ㄇㄧㄡ/啦!」(just kidding) 2.韓國除了95-99因為亞洲金融風暴輸台灣之外,其他年度可以算是全面獲勝啊……

台股投資40年

圖片
看了 Triumph of the Optimists 之後,我也想來對台股的報酬做簡單分析, 政府長債和貨幣市場的資訊還沒找到,所以先從容易入手的指數和通膨率分析開始。 表一、二:一年期的報酬 1.股市報酬為A+1年第一個交易日/A年第一個交易日,算該年指數平均值太麻煩了,我懶 2.物價指數年增率來源:行政院主計處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資料 表一 表二 表三:五年期、十年期與整段期間的報酬 1.股市名目報酬率為「期末/期初^(1/年期)」,並非這幾年年報酬的算術平均 2.物價指數年增率為幾何平均值 表三 由於台灣加權指數包含所有個股,基本上沒有偏差的問題, 從1967-2006年這40年的名目報酬率約11.77%,扣除通貨膨脹率約4.75%,實質報酬率約6.7%。 若以世界股市1960-2000為期比較股市實質報酬,美國7.4%、英國7.7%、德國6.1%、澳洲5.7%。 從這些數據來看,台灣算是處在中間。但上表未考慮股息再投資,也未考慮配股對投資人持股的稀釋效應,個人推測上表略微低估實質報酬率。 從上表很明顯可以看到,85-89這五年大幅拉高了整段期間的報酬, (從839噴到9853,年化報酬率61%) 隨後就是「回歸平均值」,從90年代到現在,台灣股市的報酬並不怎麼好。 從主計處的資料來看,台灣的通貨膨脹並不嚴重,這40年來年化大概是4.75%, 不過2000年以來物價指數年增率不到1%? 主計處的取樣商品表是不是又該重編了啊? @@;; == 還在聽理專吹每年15%,退休不用愁之類的屁話嗎?眼睛睜開看看實際數據吧。

Triumph of the Optimists

這兩天弄到了Victor Niederhoffer大推的書Triumph of the Optimists, 這本書內容主要描述各國股票市場的歷史、利率和通貨膨脹、 長期政府債券的收益、股票的風險溢酬等。 由於是倫敦商學院出版的,對英國市場的描述也較多。 下面是本書的部份結論: 傳統的報告多半高估了股市的長期報酬率, (例如使用缺乏代表性的指數組成,存活者偏差等) 也很少考慮股利再投資效應,該書針對12個歷史資料較為齊全的國家, (沒錯,這也是存活者偏差-阿根廷、中國、俄國都曾經出現-100%的股市報酬) 針對股市、長期公債、短期國債,以十年為單位,去除通貨膨脹影響後做出比較。 根據書中做出的統計,這12個國家的股票年度實際收益率為5.9%(去除通貨膨脹), 相對於長期公債的風險溢酬為4.8%,即使最差的股票市場, 也超越所有的長債市場,及幾乎所有的短債市場收益率。 == 80、90年代的股市收益率大幅度超越過去的平均值 這個現象究竟能維持,還是會回歸均值? 這會很大幅度影響我們這個世代的投資收益啊 XDDDD

判斷的偏差(二)

2.1.4 小數字定律偏向 這種模式可以代表一些人的另一種偏向。前5 天中,市場有4 天什麼行為都沒有發生,之後就是一個大的上升。如果你細讀過一些圖表書,你就可能找到四或五個此種例子。小數字定律說的是不需要多少這種案例你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比如,在4 天窄幅震盪之後有一個價格的大飛躍,我們就在那時進入市場。 事實上,我的觀察是,大多數人們根據他們在少數精選的例子中觀察所得的模式來進行交易。如果你看到一個類似的模式,並且之後有一個較大的變動,你就會認為這個模式是一個好的入市信號。注意一下至目前為止所討論的四個偏向都己經影響了你這個決定。 以下引用自威廉· 埃克哈特(william eckhardt)的話實在是很好地描述了這種偏向: 我們看數字的時候並不是中性的,就是說,當人類的眼睛掃過一張圖表時.並不對所有的數據點給予相同的權重。相反,人們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顯著的情形上。並且我們傾向於依據這些特殊的情形形成意見。挑選一個方法中非常成功的事例並忽視可以把你的骨頭都碾碎的每天的損失是人類的本性。因此,即使是非常仔細地閱讀了圖表也易於讓研究者們產生系統比其實際情況要好得多這樣的想法。 科學研究發現這種偏向確實存在。即使是非常仔細的研究者也會傾向於把結果朝他們所假定的方向發展。這就是為什麼科學家們要有雙盲測試。在這種測試裡,實驗者們在實驗結束之前都不會知道哪個組是實驗小組,哪個組是控制小組。 2.1.5 保守主義偏向 一旦我們的腦子中有了交易這個概念,保守主義偏向就會佔據上風:我們沒有認識到,甚至看不到一些對立的跡象,人類的大腦很容易看到那些少數的,有極明顯移動的有效的例子。卻會避開或者忽視了那些無效的例子。比如說,如果你查看了大量的數據,可能就會發現如圖2-2所示的模式之後20 %的時間裡有一個很大的移動,而這之後就沒有發生任何有意義的現象。 大多數人完全忽視了那些對立的跡象,除非事實上這種跡像是壓倒性的。然而,在連續虧損了7 一8 次之後,他們就會突然間關心起交易系統的有效性來、而從來都不確定一下可能發生多少虧損。 如果這20 %的時間裡發生的移動已經足夠大,那麼仍然是可以交易的,但是你必須在沒有發生任何跡象的80%的移動期間小心地使你的虧損減小。當然,這也指出了彩票偏向的重要性如果你僅僅把注意力放在模式上就很可能不會賺到錢,這個偏向的含意是讓人們找到他們想要的,並且期...

判斷的偏差(一)

通向金融王國的自由之路第2章 判斷力上的偏向:掌握市場對大多數人來說為什麼如此困難 一般說來,我們都是用自己對市場的信念進行交易,一旦我們決定了這些信念之後就很難再有改變這樣,當我們在運作市場時。會自以為是在考慮所有可以利用的信息。其實不然,從選擇性理解方面來說.我們的信念很可能排除了最有用的信息。 范·K·撒普博士 現在你已經知道了對聖盃系統的尋找其實是一種自我的尋找。這一章將讓你瞭解什麼東西可能會妨礙你,開始意識到什麼東西會妨礙你是第一步,當你有了這種意識之後.也就有了變動的能力。 總的說來,所有問題的基本根源是如何應付我們必須定期處理的大量信息。法國經濟學家George Anderla曾經測量過我們人類必須應付的信息流速度的變化。他的結論是:從耶穌時代到萊昂納多·達芬奇時代的1500年之間信息流增加了一倍。到1750年,也就是250年之後,信息流又翻了一番。下一個翻倍只花了150年的時間,也就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計算機時代的開始又把信息流的翻倍時間減小到了5年,並且由於今天的計算機提供電子公告板、光盤驅動器、光纜以及國際互聯網等等,我們當前面臨的信息流量在大約一年內就可以翻一番。 研究者們現在估計人類用我們當前的大腦潛能,每次只能攝取1%~2%的有用視覺信息,對於交易商和投資者們來說,這種情形就是一個極端了,一個同時關注著世界上所有市場的交易商或者投資者,在每一秒鐘內就可以有上百萬字節的信息流湧向他/她。並且由於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時間一般都會有一些市場是開放的,因此信息流是不會停止的。而一些受到誤導的交易商們實際上卻像被膠水粘住了一樣,停留在他們的交易屏幕上.只要他們的大腦允許,就竭力地想處理盡可能多的信息。 一個有意識的頭腦能處理的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即使是在理想的情形下,這個有限的容量一次也只能在5~9個信息塊之間,一「塊」信息量可以是1個字節.也可以是成千上萬個字節(比如,一個信息塊可以是2這個數或類似687 94l這樣的數字),舉個例子,閱讀以下這串數字,關上課本.然後努力把所有的數字都寫下來: 6,38,57,19,121,83,41.917,64,817,24 你能記住所有的數字嗎,很可能不能,因為我們只能有意識地處理7(±2)個信息塊,然而每一秒鐘卻有上百萬字節的信息在湧向我們,並且信息的當前可利用速度每年都在翻倍。我們怎麼才能應付得過來...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書摘(二)

資本主義的神經系統 就算魔鬼未曾創造出證券交易所,他也一定淌過這灘混水,把「人」變成將證券交易所化成賭場的「賭徒」。對許多人來說,證券交易所是沒有音樂的蒙地卡羅,是賭場,可以整晚在緊張刺激的氣氛中賺一大筆錢。對我來說,證券交易所是充滿各種音樂的蒙地卡羅,只不過必須帶上天線,才能捕捉到音樂,分辨出音樂的旋律。 證券交易所其實是神經中樞,甚至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引擎。在商品和外匯交易所中,這間賭場大廳負責調配商品和制定合理、透明的價格,他為生產商、製造者及進出口商提供機會,避免各種價格風險。玩家和投機人士關心成交量,遺憾的是,玩家或寄生蟲(我也這麼稱呼他們)占成交量的比重是如此之大,以至於有時只是他們的交易活動,就會不合理地操縱行情漲跌。 交易人士的遊樂場 證券交易所還有更多內容,這裡是交易人士的遊樂場,充滿經紀人、交易員、市場調控者、玩家、投資者、大大小小的投機人士、銀行家和金融家、新聞記者和偶爾光臨的旁觀人士。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親自到證券交易所來,多數人只把錢送過來,有時,也會把錢撤回去。他們的投資反映出憂慮和希望。證券交易所不僅是證券、外匯或商品的中繼站,也是消息、新聞發佈和駁斥謠言、熱門訣竅、內線消息和蜚短流長的傳播場所。 我常去證券交易所,因為其它地方都不像這裡,能看到這麼多傻瓜。並不是我對傻瓜感興趣,而是為了進行和他們截然不同的動作。 遺憾的是,法國畫家多米耶(Daumier)筆下精彩絕倫的大廳型證券交易所,已漸漸絕跡,逐漸變成電子證券交易所。一九八六年,這股潮流波及倫敦皇家證券交易所,不久前又佔領巴黎證券交易所,在法蘭克福,多數的交易已經在計算機系統上進行。看來,證券交易所之母的華爾街,變成由無聲無息的計算機屏幕組成的電子交易所,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經濟的溫度計? 許多外行人總是稱證券市場是經濟的溫度計,其實不然。證券市場無法顯示當前的經濟狀況,也預測不了未來經濟的發展趨勢。要證明這點,我不必追溯遠古的歷史,過去五年就是最好例子。一方面,德國經濟成長持平,失業率高居不下,而另一方面,證券市場卻增加了三倍,前社民黨主席奧斯卡拉封丹在上屆聯邦議院選舉前的競選演說中,不斷對此大加抨擊。其實他對證券市場一無所知,也對經濟一竅不通。 相反地,在美國,經濟因為就業充分而繁榮,證券市場跟著景氣發展。那裡同樣有過經濟高度發展,而證券市場卻蕭條的情景發生。經濟和證券交易...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書摘(一)

作者簡介: 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 ,德國知名投資大師,嫻熟金融商品和證券市場的一切,被譽為「二十世紀股市見證人」、「本世紀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他在德國投資界的地位,有如美國的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他的理論,被視為權威,德國的投資人、專家、媒體記者,經常詢問他對股市的意見。安德烈.科斯托蘭尼不僅是成功的投資者,也是廣受讀者喜愛的作家。多年來他將自己的證券交易經驗與理論,寫成一本本實用且平易近人的書籍,廣受讀者喜愛與推崇。他的《證券心理學》一書,是德國大學經濟系學生必讀書籍。從一九八七年至今,共出版十三本著作,在全球賣出三百萬冊的佳績,包括中國、韓國、希臘、丹麥,都有翻譯版本。 證券交易動物園 有錢的人,可以投機, 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 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 早在證券交易所出現前,投機就存在了。某些社會主義者認為是資本主義讓人變成投機人士,這種論點完全錯誤。早在《聖經》裡,便已駁斥投機行為。 歷史上的第一次投機行為,是埃及的約瑟夫法老所為。 約瑟夫這位聰慧且具洞察力的法老,從七個好年份和七個壞年份的夢中,作出正確結論。在好年景時,他囤積大批糧食,好在日後欠收的年份以高價投入市場。不過直到今天,大家仍不確定他是否在四千年前就已成為計劃經濟之父,知道儲備餘糧,度過後來的欠收;或只是歷史上的第一位投機家,壟斷商品,藉以日後高價出售。 賭徒永遠不死 在古羅馬,地中海地區的金融中心,也很盛行投機風。人們大規模投機糧食和商品。羅馬帝國的總督卡托(Cato)消滅迦太基的瘋狂政策,讓當時的投機家相當緊張。迦太基是地中海世界的糧倉,史奇皮歐(Scipio)將軍的士兵進入被毀的城市,大肆洗劫倉庫和地窖。上千噸的糧食落入羅馬人手中,再加上羅馬本地糧食豐收,糧食價格先出現鬆動,繼而直線跌到谷底。很多投機人士因而傾家蕩產。 當然,歷史上還有許多著名的人物也是投機家族的成員。發現萬有引力,名留千古的牛頓也曾試過證券投機,只不過失敗了,最後,牛頓甚至禁止別人在他面前提證券交易。伏爾泰曾和女朋友大談有價證券和貨幣,長達幾個小時之久。他也曾投機穀物和房地產,後來,更以投機的外匯走私客身份走紅當時。 大家是否該躋身名人之列,也做個投機人士?基本上,這取決於兩件事,即物質條件和個人性格。關於第一個前提條件,我牢記一條座右銘: 有錢的人,可...

海龜系統 ch.3

第三章 市場規模 海龜以一個波動率的常數百分比用作市場規模風險的測算標準。 市場規模是所有交易系統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但也是最不為人理解的部分。 海龜所用的市場規模測算標準在當時非常先進,因為通過調整以市場的美元波動率為基礎 的市場規模,該測算標準使部位的美元波動率標準化。這意味著在以美元表示的數量相同 的特定交易日,特定的部位往往會上下波動(與其他市場的部位相比),不考慮特定市場 根本的波動率。 這是實際情況,因為在每張合約上下波動劇烈的市場中的部位與波動率較低的市場中的部 位相比,會抵消較少的合約數。 這種波動率的標準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意味不同的市場中不同的交易對於特定的美元 損失或特定的美元收益往往具有相同的機會。這就提高了在多個市場間進行多樣化交易的 效果。 即使某個特定市場的波動率較低,但是,任何明顯的趨勢都會帶來相當大的獲利,因為海 龜會更多地持有這種低波動率商品的合約。 波動率----N的含意 海龜用一個理查德.丹尼斯和比爾.埃克哈特稱之為N的概念來表示某個特定市場根本的波 動率。 N就是TR(True Range,實際範圍)的20日指數移動平均,現在更普遍地稱之為ATR。從概 念上來看,N表示單個交易日某個特定市場所造成的價格波動的平均範圍,它說明了開盤 價的缺口。N同樣用構成合約基礎的點(points)進行度量。 每日實際範圍的計算: TR(實際範圍)=max(H-L,H-PDC,PDC-L) 式中: H-當日最高價 L-當日最低價 PDC-前個交易日的收盤價 用下面的公式計算N: N=(19×PDN+TR)/20 式中: PDN-前個交易日的N值 TR-當日的實際範圍 因為這個公式要用到前個交易日的N值,所以,你必須從實際範圍的20日簡單平均開始計 算初始值。 價值量波動率的調整 確定市場規模的第一步,是確定用根本的市場價格波動率(用其N值定義)表示的價值量 波動率。 這聽上去比實際情況更複雜。價值量波動率用下面簡單的公式確定: 價值量波動率=N×每點價值量 波動率調整後的部位單位 海龜按照我們所稱的單位(Units)建立部位。單位按大小排列,使1N代表帳戶淨值的1% 。 因此,特定市場或特定商品的單位可用下面的公式計算: 單位=帳戶的1%/市場價值量波動率 或 單位=帳戶的1%/(N×每點價值量) 範例 燃油(HO03H): 日期 最高價 最...

海龜系統 ch.2

第二章 市場:海龜交易什麼 海龜交易的是在美國芝加哥和紐約交易所交易的具有流動性的期貨。 流動性-海龜們用於確定能夠參與交易的期貨商品的主要標準就是構成市場基礎的流動性 。 海龜是期貨交易員,在當時更普遍地稱為是商品交易員。我們在美國人氣最旺的商品交易 所交易期貨合約。 因為我們交易的規模高達數百萬美元,所以我們不能在那些每天只能交易幾百張合約的市 場交易,因為那會意味著我們發出的指令會造成市場的大幅波動,結果是我們不承受巨大 的損失就難以進出部位。海龜只在流動性最好的市場進行交易。 一般,海龜在除穀物和肉類以外美國所有具有流動性的市場進行交易。因為理查德.丹尼 斯自己的帳戶已經達到了交易部位限額,所以,他無法允許我們在不超過交易部位限額的 情況下為他交易穀物。 我們不交易肉類是因為肉類交易廳中存在著內線交易員腐敗的問題。在海龜解散幾年之後 ,聯邦調查局(FBI)在芝加哥肉類交易廳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針刺行動(sting operation),指控多名交易員涉嫌價格操縱及其他形式的腐敗行為。 以下是海龜參與交易的期貨市場的清單: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 30年期美國長期國債(Treasury Bond) 10年期美國中期國庫券(Treasury Note) 紐約咖啡可可與原糖交易所(NYCSC) 咖啡 可可 原糖 棉花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 瑞士法郎 德國馬克 英鎊 法國法郎 日圓 加拿大元 標準普爾500股票指數 歐洲美元 90天美國短期國庫券(Treasury Bill) 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COMEX) 黃金 白銀 銅 紐約商業期貨交易所(NYMEX) 原油 燃油 無鉛汽油 海龜被給予可自行決斷不參與清單中任何一種商品交易的自由。不過,如果某個交易員決 定不參與某個特定市場的交易,那麼,他根本就不參與該市場的交易。我們得到建議,不 要不一致地參與市場交易。

海龜系統 ch.1

第一章 完整的交易系統 海龜交易系統是一個完整的交易系統,它包括了交易的各個方面,實際上沒有給交易員留 下一點主觀想象決策的餘地。 大多數成功的交易員都使用機械交易系統。這並非偶然。 一個良好的機械交易系統可以自動運行整個交易程式。對於交易員在交易中必須制定的每 項決策,系統都會給出答案。該系統使交易員更容易進行一致性的交易,因為有一套明確 說明應該做什麼的法則。交易的機械化就是不留給交易員自己進行判斷。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系統能夠長期賺錢,你就比較容易接受信號,並且在虧損期間按照系統 信號進行交易。 如果你在交易中依賴自己的判斷,你可能會發現應該勇敢時你卻膽怯,而應該小心翼翼時 你卻勇氣十足。 如果你有一個機械交易系統在發揮作用而且你一致地跟隨它,那麼,儘管可能有來自於一 長串虧損或者鉅額獲利的內心的掙扎,你的交易都將是一致的。自信、一致性以及由徹底 檢測過的機械交易系統所保證的紀律,是大多數能夠獲利的交易員成功的關鍵。 海龜交易系統是一個完整的交易系統。其法則覆蓋了交易的各個方面,並且不給交易員留 下一點主觀想象決策的餘地。它具備一個完整的交易系統的所有成分。 一個完整系統的結構 ‧ 市場----買賣什麼 ‧ 市場規模----買賣多少 ‧ 進場----何時買 ‧ 停損----何時退出虧損的部位 ‧ 出場----何時退出獲利的部位 ‧ 策略----如何買賣 市場----買賣什麼 第一項決策是買賣什麼,或者本質上在何種市場進行交易。如果你只在很少的幾個市場中 進行交易,你就大大減少了趕上趨勢的機會。同時,你不想在交易量太少或者趨勢不明郎 的市場中進行交易。 市場規模----買賣多少 有關買賣多少的決策絕對是基本的,然而,通常又是被大多數交易員曲解或錯誤對待的。 買賣多少既影響多樣化,又影響資金控管。 多樣化就是努力在諸多投資工具上分散風險,並且通過增加抓住成功交易的機會而增加獲 利的機會。正確的多樣化要求在多種不同的投資工具上進行類似的(如果不是同樣的話) 下注。 資金控管實際上是關於通過不下注過多以致於在良好的趨勢到來之前就用完自己的資金來 控制風險的。 買賣多少是交易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大多數交易新手在單項交易中冒太大的風險,即使 他們擁有其他方面有效的交易風格,這也大大增加了他們破產的機會。 進場----何時買賣 何時買賣的決策通常稱為進場決策。自動運行的系統產...

道式理論

  道氏理論是所有市場技術研究的鼻祖。儘管他經常因為“反應太遲”而受到批評,並且有時還受到那些拒不相信其判定的人士的譏諷(尤其是在熊市的早期),但只要對股市稍有經歷的人都對它有所聽聞,並受到大多數人的敬重。或多或少都在留意它,但是從未意識到那是完全簡單的技術性的,那不是根據什麼別的,而是股市本身的行為(通常用指數來表達),並不是根據基本分析人士所依靠的商業統計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理論的創始者——查理斯•道,聲稱其理論並不是用於預測股市,甚至不是用於指導投資者,而是一種反映市場總體趨勢的晴雨錶。道建立了道鐘斯財經新聞服務社,並被認為他發明了股市平均指數。在理論是在其身後命名的。其基本原理主要羅列於他為《華爾街日報》撰寫的文章中。1902年,在他去世以後,他的繼承者《華爾街日報》的編輯威廉•P•哈密頓繼承了道氏的理論,並在其27年有關股市的評論寫作過程中,加以組織與歸納而成為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道氏理論。   在詳細介紹道氏理論之前,有必要對股票平均指數加以說明。在道氏所處的時代之前,許多銀行家及商人都熟知,大多數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都傾向於同時漲跌;而那些與總體經濟趨勢相反地特例很少,並且一般說來不會持續這種相反的走勢到幾天或幾周的時間。每當一個漲勢出現後,某些股票比另外一些漲得快一些,漲幅也大一些,而當這一趨勢開始轉向熊市時,一些股票要迅速地下跌,而另一些則可表現出一定的抗拒力量,以阻止這種下拉市場的作用力——但這一事實仍然保持著:大多數股票都傾向於同時波動,不用說,他們現在這樣,並且將永遠如此。   上述事實已為人們所共知——但經常被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以致於重要性經常被忽視,除了在本書所及的各個方面外,無論從許多角度看都是十分重要的。學習市場技術分析的學生從道氏理論開始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該理論強調總體市場趨勢。   查理斯•道被認為是第一個試圖通過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股票的平均價格來反映著體證券市場趨勢(或更確切地說,水平)而做了徹底努力的人,最終在了1897年1月,形成了道氏在其市場趨勢研究中使用的辦法、我們仍在按其形式所使用的兩個到道鐘斯指數。其中之一自由20家鐵路公司股票組成的,因為在他那個時代鐵路公司是主要的產業。另外一個是工業指數,代表所有行業,最初僅有有幾隻股票組成,其數量是在1916年增加到20,而在1928年10月1一增加到30個。 ...

給想要快速把錢滾大的人

2004/10於ptt發表 謹慎挑選進場的時機,在勝率跟風報比都佔有優勢的狀況下 在資金小時承擔讓系統失速的風險,換取較大的報酬是可行的 很多市場上有名的投機客,都是用類似的方法快速滾大資本 (請用你在工作上能賺回來的錢賭,more position,more risk) 以下一樣是轉錄 by 刀疤 ==   資金在100萬內,我大概也會這樣較密集的建部位(不過不會像你朋友這樣密) 不過同你所說,這樣子是曝露在較大風險下,不可能如此操作數十年 所以一般操作會變這樣,例如你在一個波段中用密集的建部位和加碼將20萬 變100萬,再一個波段將100萬變500萬。 (頂多再一次吧,將500萬用同樣操作變2500萬) 接著開始保守做...以保本和穩定獲利為主,要利用槓桿沒錯, 但用過頭時下場通常會很悽慘... 思考個簡單的問題,當你現在手上有1000萬時, 有這麼迫切和值得如此密集建部位嗎?(先不論個人最高部位限制的問題) 當然,如果1000萬是分成10個100萬,每個100萬這樣做也沒什麼不可, 因為整體風險並不大... 同你所說,"長期"待在市場就可能會遇到任何可能的突發或不可預期的風險, 只要整體資金是"頻繁"的過度曝露在風險下, 這個"頻繁"總有一天會把你趕出市場..... == 先強調一點,我能提供的是很主觀的看法 很多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因人因時因地都可能有變動 有個模式大概是這樣,先賭3次大行情 假設一開始是100萬,抓一次變300萬,存50萬 250萬投入抓第二次變750萬,存150萬 600萬投入抓第三次變1800萬,存800萬 則銀行戶頭有1000萬,操作資金也有1000萬 這是第一階段,重點在讓操作資金變大,而中途如果遇到系統風險之類的災難, 則至少還有一點資金可以重頭開始 第二階段開始,賺到的獲利部份都存至少一半下來,也就是Victor Sperandeo所用的。 這個部份重點在"金額"與保本,而非資金成長比例 事實上在第二階段你就不會太害怕系統風險的發生, 第一階段除了保留少許準備金外就是衝資金成長,反正只要3次就夠了。 就算遇到系統風險,則大不了再用準備金重來一次 我個人不會為了避免系統風險所以將部位從頭到尾都下降至"永遠安全"的水準下 理由是系統風...

思考的藝術

2004/10於ptt發表 1.victor與soros之類的交易高手都會觀察利率匯率與經濟政策 想請問的是,該如何把這類的觀察融入對盤勢的規劃呢? 或者你會認為,即使純粹依賴技術分析,也可以成為一個成功的交易者? ---------------------------- 要將基本分析中的利率匯率等因素納入你的決策系統中, 你就得先對經濟有正確的概念,否則寧可不要去管它會更好。 要扯到基本分析,光基本概念就扯不完了,沒基本概念你不會懂資訊的意義 成功交易與用何方法進出無關,純技術分析者就可以非常的成功 2.在盤整的時候不應該用"加碼並讓獲利延續"的方式,對嗎? 在4200-5300那段,我單靠加碼就輕鬆取得大量的利潤 但是在之後我絕大部分的交易都是虧損的.. ------------------------------------ 停利的方式需要思考,也就是停利與停損的比例 另外,你也可以呆呆的全部都加碼操作,不管盤勢為何 ,"整体"仍可賺錢 這個層面,全部得重新規劃,包括每筆未加碼之承受風險佔總資金多少; 一旦開始加碼後的策略,例如你加碼一次或2次可以承受和未加碼時一樣的風險, 但第3次你無論如何都要帶著利潤出場。仔細思考這幾句話, 為何加碼數次後你一定要帶著利潤出場 盤整或趨勢你應該先當做未知,但控制風險與利潤(某種程度下)是可控制和預期的 3.如何判斷盤整與趨勢間的變化呢?(我比較想以回檔程度的大小區分) 想問刀疤大的是,你認為在盤整(緩漲緩跌也很難做)轉趨勢 以及趨勢轉盤整時,會有怎樣的徵兆呢? ---------------------------------------- 趨勢轉盤整時通常會出現劇冽震盪(相對) 盤整轉趨勢前通常會出現與趨勢相反方向的震盪:例如震完要漲,則會先來個偏 空震盪(ex 5718之前1、2個月是不是很明顯的偏空感覺?!偏空震盪後往上拉) 4.能不能隨便舉幾個台股在盤整時,日線上風報比1:3的例子 ---------------------------------- 如果趨勢盤與盤整盤都當同一種做,盤整時的風報比並無計算的意義 而虧損可能發生的次數才是重點(第2個問題我回答你的延伸) == 我的想法是,如果加碼兩三次之後就開始把停利位置設成小賺出場 這樣的話可以維持住操作的勝算(就是10筆裡...

投資封神榜》史坦哈特

世紀投資封神榜》史坦哈特 天才型經理人 【經濟日報/記者 劉道捷】 1990年代是天才投資大師世代交替的歲月。羅伯森在2000年3月,黯然結束老虎基金;索羅斯半退隱,忙著推廣他的開放社會理念;聶夫1995年卸下溫莎基金經理人的重任;指數型基金之父柏格1999年退休;另一位似乎比較不為國人所知,卻與這些大師齊名的避險基金經理人史坦哈特(Michael H. Steinhardt)也在1995年54歲時早早收山。 快速進出 不死守長抱原則 和其他避險基金經理人相比,史坦哈特的投資績效一樣驚人。不同的是,史坦哈特靠著快速進出市場,賺到超高報酬率,而不是靠著買進價值股長抱、或像巴菲特所說的長抱到永恆,賺取差價和股票自然增值的利潤,因此華爾街一般都把史坦哈特視為天才型交易者。 另一點不同的是,史坦哈特出身不算良好,從小家貧不算,父親居然是好賭成性的江洋「小」盜兼無行浪子,被警方和檢方稱為美國最大的的珠寶贓物商,後來被捕判刑,刑期超過十年,在警衛最森嚴的紐約星星(Sing Sing)監獄和丹尼摩拉(Dannemora)監獄關過一段不算長的時間。。 不過,史坦哈特就像台語說的「歹竹出好筍」,完全沒有受到父親的不良影響,原因是他的父母在他不滿一歲時就離婚了,他跟著母親生活,規規矩矩的過日子。不過在大學和終身事業生涯的選擇方面,他父親卻發揮了影響力。 1967年7月,史坦哈特26歲時,就和兩位同樣當分析師的朋友一起創立避險基金史范貝公司(Steinhardt, Fine, Berkowitz & Co.),連同自己的資金,一共籌集了770萬美元的資金,開始代客操作。到了1970年代,兩位創業夥伴先後離開,另行創業,史坦哈特開始獨力操盤。 從史坦哈特基金創立到1995年史坦哈特提早退休為止,史坦哈特一共操作避險基金28年,最初投資1萬美元在他基金中,到他退休時,會成長到超過462萬美元,如果投資在標準普爾500種股價指數(S&P 500 Index)只能成長到17萬美元。 26年職涯 年均報酬率達31% 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1994年史坦哈特投資嚴重失利,虧損29%(隔年立刻又創造21%的投資績效),史坦哈特的績效會更驚人,從1967年到1993年,史坦哈特締造了26年完美無瑕的投資表現,平均年度報酬率高達31%。1967年投資的1萬美元,會增值到588萬美元,同期內,...

投資封神榜》聶夫

封神榜》聶夫操盤31年 績效成長55倍 ■ 劉道捷 斯斯有兩種,全球投資大師中也有兩種斯斯,一位是索羅斯,另一位是羅傑斯,但是,有一位投資大師的名氣遠不如兩位斯斯,成就卻十分驚人,在操盤共同基金31年間,創造了成長5,546.4%的紀錄。 操盤實績打敗米勒 換句話說,如果你從他開始操盤時,就投資10萬美元,到他退休收山時為止,你的投資會變成555萬美元,同期內,比較績效的基準標準普爾500種股價指數(S&P 500)只成長2,297.7%。 另外,在他操盤的31年半裡,他每年平均操作表現勝過S&P 500股價指數3.5個百分點,扣除費用後,三分之一世紀的淨報酬率比大盤指數高3.15%,31年半中,有22年操作績效勝過S&P 500。雖然他沒有像米勒一樣,創下連續15年打敗大盤指數紀錄那麼引人注目,實際表現卻勝過米勒。 只是這位投資大師樸實無華,十分謙虛,少為投資圈以外的人所知。一直到1999年,他出版一本近似回憶錄的投資指引後,大家對他才有比較深入的認識。 這位大師就是約翰.聶夫(John Neff),他出版的傑作名叫《約翰.聶夫談投資》(John Neff on Investing,中譯本由寰宇出版公司出版)。 相形之下,索羅斯不但縱橫五洲七海,到處發威,也靠各種政治捐助活動和強勢主導投資,建立國際名聲,還寫了好幾本書,連他的資淺夥伴羅傑斯也寫了三本書,宣揚自己的經歷和投資觀點。 聶夫從1964年5月開始操作先鋒溫莎基金(Vanguard Windsor Fund),創造高人一等的投資績效,到1995年,才從溫莎基金基金經理人的職位退休。 投資專家中的專家 這段期間裡,他把搖搖欲墜、頻臨解散邊緣的溫莎基金,經營成世界最大的共同基金,而且溫莎基金從1986年開始,就不再接受新投資人,否則日後規模不見得會不如彼得.林區操盤13年的麥哲倫基金。 不只這樣,美國投資圈還把聶夫叫做「投資專家中的專家」、「基金經理人中的基金經理人」,因為其他基金經理人知道聶夫善於創造穩當安全的超額利潤,居然把錢交給他操作。由此可見聶夫的功夫多麼不凡。 聶夫退休時,也是溫莎基金的投資顧問威靈頓管理公司(Wellington Management Company)的資深副總裁,同時是威靈頓三位經營合夥人之一,可見他不但有投資長才,也是企業經營高手。 離開基金操盤的工作後,...